九零后的我兜兜转转已经三十一了,这个年龄可能是普通女人一生中最不愿迈入的阶段了吧,它意味着不再年轻,不再拥有青春的红利带来的某些特权,意味着从此要收起二十多岁时的任性,变得成熟、稳重,能立得住。但是如今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我要怎么一下子变得立得住呢?
自毕业以来,我似乎一直在寻找自己和这个社会的相处方式,在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就在讨论用什么方式留在这座新一线城市,哪里的房价性价比最高,谁的男朋友已经在某地段买房了,而彼时我心里还怀揣着去北京的梦想,对这些问题既抵触又麻木。我抵触它,却没有办法逃避它,也没有办法实现它,我麻木,因为我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需要它,我不懂为什么在人生即将展开时要自断双翼去考虑这些无法企及的现实问题,不懂刚毕业的少年为什么无法追逐自己的梦想,就要低头涌入现实的潮流,曾经各有千秋意气风发的少年们,为了碎银几两,毕业不过几年,统统成了老气横秋深沉内敛的社畜,原来梦想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如今这个社会不是人人都有做梦的资格的。身边的男同学为了筹备和女朋友买房的钱,不得不离开女友远走非洲,只因为那里有诱人的年薪,两个人为了将来更好的在一起而选择现在不在一起,但是又不确定现在不在一起,以后还能不能在一起?这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了,是一个无解的时代问题,谁让男同学家底微薄,谁让爱情诱人又爱捉弄人?谁让高昂的房价成了这个时代的标签?又谁让房车成了这个时代里婚姻的刚需?
我也曾因为房子的问题而心烦意乱过,但我无能为力,索性胡乱地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定,我这辈子不买房。每个月工资能够付房租和吃饭就足够了,但是我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看想看的世界,做喜欢做的事,保证精神的丰富和自由,否则就白来人世间一遭。如果婚姻的刚需是房车,那就不结婚,我们的社会好不容易从奴隶制进化到现在的民主自由制,为什么又要变回房奴和车奴呢,爱情的珍贵之一不应该是给予彼此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吗?婚姻难道不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吗?
所以普通如我,如果不结婚,虽不能实现财务自由,生活贫瘠,精神上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比如李娟老师笔下的《我的阿勒泰》,在夏牧场的文秀,虽然住着漏雨的帐篷,但精神面貌和在城里打工时比起来活出了自己的本性。打工时的文秀,敏感孤单,面对工友的欺凌和嘲讽,沉默隐忍,这是职场大多数人的写照,但好的生活应该让每个人活出自己的本色,正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在夏牧场的文秀,是幸福的。
但情感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渴望爱情,渴望陪伴,渴望精神上的理解和依托是人的本能。越接近三十岁,这种渴望就越强烈。于是,二十多岁的单身生活终将迎来终结,其实结婚也不妨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只要婚姻不建立在超负荷的物质基础上。两个相互理解的灵魂能彼此陪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就不要让世俗的刚需摧毁它吧。
但社会的设计似乎算准了人性,单身不昂贵,婚姻也可以不昂贵,但爱情的结晶不仅昂贵而且远超负荷,孩子的降生一下子将疏离的三代人紧紧的牵扯在一起,为了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两个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不知不觉中还是沦为了房奴,从此精神自由成了奢侈品,看,不管再怎么抗拒挣扎,无形中你还是掉进了社会这张巨大的暗网中,所以理解了王小波的那句,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现在的我也只能说,我曾经生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