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破了一个梗(术语),看见了自己的一个模式,当然了,这个模式也是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我的妈妈。
刚才我完成了锻炼一小时、给大闺女做饭、取快递、上楼将快递里的冷冻物放到冰箱,最后开车去接二闺女放学,时间卡得刚刚好,在放学前5分钟赶到学校。我发现我的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升起——你看!我的时间安排得好吧?!刚刚好!没有浪费!你看?是谁要看?当然是妈妈看,原来我之前时间一直被安排得刚刚好的模式是为了让妈妈看看我多棒,多厉害。天呐,我看到了,我意识到了!
想起小时候,妈妈会说时间要统筹安排,见缝插针。如果这件事的同时可以进行另一件事,那么必须安排,不能浪费。难怪我喜欢忙碌充实,时间刚刚好的感觉呢?但是,好笑的是,我又不喜欢这种感觉,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提前半小时、提前二十分钟去等待,非得要前脚赶后脚吗?我对时间刚刚好的感觉是又爱又恨?潜意识里是爱的,因为可以链接妈妈;明意识里,我又深受困扰。因为我每次赶下一个事情的时候,比如接孩子去,都不得不开快车,飙一样的飞过去,生怕来不及时间,我又不喜欢飙快,毕竟有风险——那么赶车,速度快,路上有了情况不好有反应呀!
前两周,我就告诉自己,我想要缓慢不赶时间的生活,然后刻意不安排锻炼,把上午锻炼一小时的安排取消了,然后我就不慌不忙得安排其他的事情,到点接孩子也不用飙车,不慌不忙开过去就好了。我喜欢这种慢慢来、不赶场子的感觉,让自己更多从容和淡定。
今天,我感觉时间还够用,就安排了锻炼一小时,结果,以前的那种急急忙忙的感觉又回来了。不仅那种匆忙的感觉回来了,还给我带回来一个梗。就是我看到妈妈的时间安排,也总是急急忙忙、满满当当,丝毫没有空闲下来的时光。妈妈说时间要统筹安排,不能浪费,能同时进行的事情绝对不能慢慢悠悠的进行,得齐头并进,充分利用时间。可是,我们在赶什么呀?妈妈年轻的时候,很能吃苦,家里有种地,还养了鸡、猪,还得做饭,还得照顾我们,总感觉她很忙碌,一刻也不敢懈怠。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姥姥,她也是闲不住的人。记得我小学还写了一篇作文,名字就是闲不住的人——我的姥姥。我明白了,原来,都是传承。
时间为什么要安排那么满,为什么要齐头并进,为什么要统筹安排?为什么要不能浪费?时间就要用来浪费的,我就是想要把时间过得慢慢的、不慌不忙的、从容不迫的、悠悠闲闲的,不行吗?去感受无所事事,去心安理得的待着,人生一定要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是不是也是一种意义呀?阿德勒说存在价值,这个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我看到了我的时间管理模式,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很深远。原来,它藏在深处,藏在潜意识,你的习惯的行为模式会反映出来,幸好我有观察有觉察,才破了这个梗,真的是太好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