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穿好衣服了,你给我什么奖励呢?”
“我收拾一下玩具,你让我吃一个冰激凌吧!”
“做完作业,我可以看会手机吗?”
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她时时刻刻都在提要求,很多时候一心软就掉进他们的“圈套”,让其得逞。下一次她又会变本加厉,故技重施。久而久之弊大于利。
明明这些事都是孩子该做的?为什么反倒成为他谈判的筹码了呢?
这得益于孩子琢磨出和家长之道。让孩子觉得原来“听话”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在他的意识中建立这样的概念“行动=奖励”。就算不行动,耍赖也是可以获得利益。
为什么家长不能纵容这种“坏毛病”?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试探性”的,即孩子提出来的条件,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倘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没有底线,就一定会让自己步入事事和孩子讨价还价的困境。
作为父母,如果一看到孩子哭、耍赖就心软,妥协,那么立再多的规矩也无济于事。所以,跟孩子讲条件,不如跟孩子谈底线,让他明白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不能够做。
父母的肯定胜过物质奖励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中写道,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
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创新。
可悲的是,奖励与惩罚,却往往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惯常使用的两个方法。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
我们知道不是发自其内心热爱,行动自然就不会长久。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孩子的内驱力。
既然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想要做什么,我们就鼓励他去做。
比如自己穿好衣服,就给他一个赞许的击掌,并告诉他妈妈看到你自理能力的提升,是个动手小能手。自己收拾好了玩具,是他有爱心帮玩具们找到来了家,让他们不孤独;写完了作业是自律能力强,守时守信用,值得一个深深的拥抱和赞扬,这样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行为的肯定。
总之,父母不要总怪孩子爱讲条件,而要从自身找原因,肯定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孩子喜欢讲条件。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成人造成的,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会决定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