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文章快四个月了,定期输出文章,感觉自己在一点点的变化,偶尔的浏览量大增,会让我充满信心,继续好好学文章,用心看书。
也在简书上认识了很多大咖,默默的向他们学习,突然间受到一份简信,邀请我有偿投稿,第一次尝试,相比平时天马行空的写作还是有些区别的。
可以说怀着侥幸的心理,想试试看有没有意外的惊喜,决定写一篇有偿投稿的文章,历时四天的时间,感触很深,想把自己的心情和大家分享。
01
文章饱满
相比简书,投稿文章对于字数有要求,这次投稿的是2000字,对于我来说,较常学1000字左右的文章,一倍的增加量对于文章的选材,角度,范例的要求是有增加的,也增加了输出的难度。想让文章的羽翼丰满需要强大全面的涉猎做铺垫。
02
更加慎重的选取题材
想在本次的文章里做一些改变,不讲道理,主要说故事,讲内容,用故事的连贯性带动我想表达的主旨,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素材的局限和思路的闭塞性。
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写写停停,来回犹豫,感叹写出好文的艰辛。
相比平日的积累,需要更多题材的涉猎,而不是单一方面的选择。
03
理性判断
配以适当的文字与音乐
一般搜罗图片,主要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看重哪一张图片,就用哪一张,此次投稿,却也因为正式而犹豫了很久。希望图片与音乐能够完美的映衬文章的主题,让读者阅读的时候能够悦目并且充实。
包括排版,定稿,脉络,逻辑一系列的因素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诞生。
04
能力的匮乏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说的很对,词句,素材,观点,构思,无不体现一个人的全面性,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和定量的输出,学习别人优秀文章的构思,提取鲜活的素材,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自己有生命力的文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突然想起钱钟书的《围城》,钱老先生的文字干净干练,不拖泥带水,叙事性极强。在我看围城的时候能够在脑海里产生画面感,虽说小说的历史环境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文章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还是丝毫不妨碍这部好书的诞生,文字功力着实让人钦佩。
说985,211的大学不好的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这样的学校;同样的,觉得写文章容易的,是因为从没认真的写过文章,现在觉得能够出书是一件特别牛的事情,文人雅士,绝非几句冠冕堂皇的文字打发了,消耗的不仅是体力,更是脑力。
读书的两种收获,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