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余华
上部的坏人都坏,宋凡平和李兰结婚,邻居指桑骂槐那段看得我都愤愤不平。两个小孩視若珍宝的大白兔、看到掉泪的送饭。那时人活得纯粹鲜明。到了下部,画风突变,就像是富起来了的刘镇――大写的见怪不怪。各种荒唐人各种荒唐事甚至都引不起人的注意,一心扑钱。连宋钢都鬼怪起来了。最后他的死倒让我觉得这是那一代纯粹人的谢幕了。
另外,我好像犯了个错,我买的好像是盗版……天啦!我说怎么会这么便宜!好几处错别字和毛边……深刻检讨,我对不起作者对不起出版商,以后一定不再贪便宜轻信卖家鬼话了。
《忘言书》蒋勋
之前读过他的《品位四讲》,因为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得很浅,内容进展也慢。而这本散文,说说花,谈谈书,穿插几句古诗古句,比《品位四讲》好看。
《记得》董桥
《从前》董桥
去年初读他书,觉得太炫技,如今读他第二本第三本,才知道实在是笔力深到自然流露。如下句:“只见两道粗浓的剑眉紧紧护着那双看遍风霜的眼神,仿佛晚夏池塘里残破的荷叶护着雨中的芙渠。”这般别致的章句还有很多。之前也不了解董桥其人,只觉得满书里写古董物事,一副古代贵老爷相。后来一查才知道,也算是香港文坛了不得的人物,外国语文学科班出身,又是什么伦敦大学访问学者,这个报那个刊的主编主笔,竟有这么大的开头。有人说你一定要读董桥,冯唐却发文说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他举例说几个“青春文学”女作家也能写出那样的章句。话有点过分,但多读董桥着实甜腻,就像甜点,偶尔吃一客挺好,顿顿吃难以下咽。
《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
知道白先勇当然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很成功。在文学上,因为《寂寞的十七岁》是短篇小说集,不知他散文如何。但就这本来看,重描写,情节与描写融合的很好,仿佛是在描写人物时捎带着有了情节。好笑的是……看到《月梦》这一篇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他的性取向。可能是我太保守,听说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作家是gay,总有点不可思议的感觉。
《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菊池秀明
理想国出版的一套日本史家撰写的中国历史。可能因为先入为主,看的时候总觉得这位日本史家总是说着说着话题就拐到日本上了。因此看书的时候格外警醒,总要处处留心思考他有没有偏驳。
书里提到一个新的说法,那就是,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而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
细想确实如此,如洪秀全、孙文及蒋介石等,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地。
《民国的忧伤》祝勇
这本书与日本史家那本内容大致相同,但此书偏重研究民国宪政。国别不同,对问题得思考也不同,比如下图:
同样讲《临时约法》的制约性,祝勇偏重《临时约法》是主要限制袁世凯,而菊池秀明则认为限制孙文的独断专行也是很大一个原因。
这里就体现对比阅读的好处了。两厢一比较才有自己的思考。
菊池秀明书里很明显对孙文有褒贬两方面评价,而祝勇书里还是比较常规,像我们在历史书里看到的。
就阅读体验来说,菊池秀明的书思维有点跳跃,还是本国作家的书来舒服。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心理作用。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闲时翻的一本穿越宅斗小说,架构在明清时期,看得出作者很喜欢《红楼梦》,小说写得很精彩,女主金手指光环可以接受,也不像别的圣母一样傻白甜。文里机灵一个一个抖,在同类文中真的难能可贵了。
《少帅》张爱玲
唉,前些天刚刚看完民国史,再看这部闻名已久的小说,思维真的不由自主地将人物往上套,也是挺累的啊。冯以祥这种名字,唉。我不怎么喜欢宋以朗,还专门写了东西说他,罔顾张的遗嘱、父母的意愿(《小团圆》还是宋淇劝她不要出版的呢),坚持出版张的遗稿,还美其名曰为了研究张爱玲做贡献。无话可说。
《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
像我这样凌晨两点半躺在机场就着热饮拍着大腿低诵《塞下曲》《关山月》的姑娘是多么骨骼清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