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个话题,从来就是热门。
可以发挥的非常多,为什么读?怎么读?何时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观点。
如此看来,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像吃饭、睡觉那样意义、方法都明确的事情,而是有很多的灵活和自由在里面。也就不必拘泥于哪种形式了,只要自己喜欢、只要适合自己,那就可以去尽情的投入其中,而不用管什么快慢粗细。
在中国,自古以来关于为什么读书就有几种不同态度,有修身养性怡然自乐的、有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的、有钻研学问探求深知的。
所以,在中国的诗词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非常多,像“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
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作,从其中而来的两句谚语,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千百年来,在鼓励国人以读书为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也可大概看出,中国人读书的功利性是比较突出的,古时“货与帝王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还在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激励很多人刻苦读书的动力所在。
关于如何读书,也是各种方法都有。有提倡不求甚解、随心随性的读法,有赞扬咬文爵字、正襟危坐的读法,今天,还有各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层出不穷。
关于读书的地点、方式选择,也是各有所爱,有的必要桌椅舒适、环境优雅才能读的下去,有的则是闹市旷野、劳作行走皆可看书。
古今取得成就的人物中,读书的方法真是各不相同,在此列出几个,可以做个观摩: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学问不必多说,但他并不是三更起五更眠刻苦读书,而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睡觉一点也不耽误。
他读书的方法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这种“观其大略”的方法,可能是只有聪明人才会的吧。
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并不会像今人学习他的诗词那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
这种读书法该是今天很多学生们期望的吧,不去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张溥的“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具体操作起来就是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这样反复地进行七次左右,直至彻底背熟。这种苦读的方法,恐怕会吓到很多的人。
曾国藩的“不二”读书法
曾国藩受到了今人的很多追捧,他的思想、学问、处事方式等等,同样,他的读书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曾国藩认为“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为外人。”他认为东翻翻西看看的方式是给外人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
他坚持每日读书,并记录心得语,将书中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为他能够在很多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奠定了知识的基础。关于读书,他曾在写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书中说到: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承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由此可见,他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和条件,所追求的只是真正学到知识。
关于读书之法,还有著名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
但是就像什么理由、什么方法都能读书一样,不想读书的借口也是各种各样,有凳子太硬、有光线太亮、有地方太吵等等,一年春晓秋冬、三百六十五天都有理由不读书: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东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由、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去读,只有真正去读了,所有关于读书的谈论才有意义。
当下正是读书时,小伙伴们,拿起书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