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知识,还是实践?”
如果放在一个大的题目下,答案肯定是都需要。
因为人生是多面的,可以多主题发展的。而且,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实践,那不就是空想?如果没有知识,那不就是盲目行动?更别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但是,如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小主题下来看,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最近看了一些高效工作、有效管理之类的兼具方法论与思想指导的书,几本书下来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看了几本书之后,我发现书中想表达的观点无外乎都是那几类,多看几本与少看几本好像差别不大。
那在这个关头,我究竟更需要哪一个呢?
ONE
我是这么分析的:
首先,要达到高效管理与工作的目标,我得先确定我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向是对的。即所谓的,梯子要搭对墙。那我就去挖掘我要达到高效管理与工作背后的动机。我的回答是,想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用时间来做什么?做我喜欢的事情,例如阅读,画画,学语言等等。
我又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根本目的是腾出时间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说去发展我的兴趣。
其次,我要知道方法,其中包括培养专注能力、快速获取信息能力的方法,合理安排实务与作息的方法及人际交往、沟通的艺术等等。
最后,我需要实践,就是一步步去试上诉的方法。
我需要实践,是吧。
TWO
但是经过我的深入思考,我意识到我在第二环节做的并不够好,就是说我并没有深层领会那些知道与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
我在看《高效能认识到七个习惯》的时候,它提到有一个习惯叫做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需要你主动去争取各种资源,不要只是等待,更不要抱怨。
它初次说道不要抱怨的时候,我不以为意,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不错。但是当时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鼓励我深思下去,我就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抱怨。
对哦,有的,我曾说过宿舍不太好之类的话。尽管我内心不一定认可这句话,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随口一说,但是在别人看来,也许这就是抱怨。除此之外,还有,例如说自己没时间,太晚睡之类的啊。深思一下,这何尝不是抱怨呢?原来我也曾抱怨过。
当你选择一本书之后,你觉得它是可以信任的之后,作为读者,你应该全然打开,先去接纳书中的观点,一步步反观自身,最后再去选择批判或者否定。如果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不需要改进,那么,几本书看下来,你也没有什么收获。
我由此警醒。
除了不要抱怨以外,书中的其他几个知识点也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
-----2 -----
例如,谈话时要做到全然的“移情”,就是放下自己的铠甲,做好自己会被影响甚至被伤害的心理准备去倾听别人的表达。只有移情之后,你全然的了解对方想法,才可以真的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沟通双方才算是放下了戒备,打开了心门。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3-----
还有,我也意识到了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如果以一个公司的构架来说,管理是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中层领导做的,主要是协调事务的发展与人员安排,但是领导是最高领导人做的,他需要决定的是大局与方向。
-----4 -----.
最后让我感触的一点,也是书中的第七个习惯,即自我更新。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更新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包括身体、智力、精神、社会/情感。而更戳中我心的是,它让我去记录下来。噢,原来在我的体系中,我还欠缺分类清楚与记录两个步骤。
所以说,我的方法论掌握的也是不够全面与精准的。
THREE
对于最初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两者都需要。但是,在这个主题上,我打算把实践放在前面,在实践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来反思与总结。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实践与方法论的掌握应该是在一个流动的循环圈里的,我们两者都需要。只是,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要记住,在学习方法与指导思想阶段,越敞开,收获越多;在实践阶段,就勇敢地去试,记得及时反馈与复盘。
既然我们有选择创造生活的权利,那就好好去珍惜。
带着觉知走一路,你会过的更清醒更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