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星期一
昨天看了一个栏目采访罗振宇的视频片段,罗振宇讲到了他的一个观点:“能力没那么重要,愿力>业力>能力”,这句话构建了一个新的认知逻辑,我们常常认为能力是立身之本,没有能力,任何事情都无法达成,但他认为能力没有那么重要,在它的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业力、愿力,如果说“愿力”这个词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话语系统,那“业力”却少有接触,它又有什么含义,比“能力”更显重要呢?
在罗振宇的语境中,到底什么是能力、业力、愿力呢?
去网络搜索之后,做了简单文字梳理。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完成某件事情的实际本领,如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一个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思维敏捷,他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更顺利。一般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适用于多种活动;特殊能力像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是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的。
“业力”从宗教意义来讲,它是一种因果的力量。是由众生的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所造作的善恶行为而产生的力量。简单的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业力类似一种习惯的力量,过去的行为、思维方式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例如一个人长期处于非常积极的工作环境,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这就如同一种“业力”,会持续影响他后续的工作态度和成效。业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习惯、性格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惯性力量。
“愿力”是一种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志向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比如一个人发愿要救助贫困人群,这种心愿会驱使他去行动,像努力筹集物资、组织公益活动等。比如有人发愿要出一本书,这种心愿会驱使他穷尽所有精力梳理文字、寻找出书资源、筹措资金等。愿力是一种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志向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它通常和信仰、理想目标有关,是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
再来看这句话:能力没那么重要,愿力>业力>能力。
先看“业力>能力”,因为业力不仅包含自身能力,还涉及外界因果等诸多因素,所以单纯的能力并不能确保成功,他的实际发挥往往受到业力的制约。它包括个人成长经历、性格等因素对能力发挥的阻碍。有时候,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很强,但过往的业力(比如不好的名声积累)会对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能力难以完全施展。
我们日常比较关注能力,愿力,但很少关注到“业力”,他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有可能影响能力发挥,左右事情发展的潜在负面能量。
人无完人,能够弱化甚至屏蔽恶业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是什么呢?那就愿力。
因为,愿力>业力
这是从精神驱动角度讲的。因为愿力是积极、主动的状态,即使过去的业力,比如一些曲折的经历、不良的习惯、个性的偏激等会产生很多阻碍,但强大的愿力能够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引导人走向新的方向。例如一个曾经犯错无数的人,发愿改过自新;一个烟龄二三十年的人,决定要戒烟;这种愿力完全可以突破之前恶业力的限制。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力的局限靠愿力突破。愿力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它代表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愿力能够超越现实局限,指引方向帮助人摆脱当下困境,赋予行动更深远的意义。
多年前就在听罗胖的逻辑思维,从2012年起,他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在公众号推送一段60秒的语音,十年时间累计语音文字量达100万。2015年它开启跨年演讲之旅,并定下连续举办20年的目标,2024年他又开启“文明之旅”视频分享计划,规划用20年时间,推出913期视频,每一步都印证着他愿力的力量。
能力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历练和积累,他是过程性的;业力是那些负面的习惯,社会环境的挑战,在想要跨越时总觉得步履维艰,它甚至会消解很多的能力;唯有愿力能够跨越能力的局限和业力的阻碍,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中保持生命的韧性。愿力就像是生命的罗盘,是牵引一个人向上、向前的巨大内动力,它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觉醒,是人生的觉醒,觉醒的力量不可限量。
这样梳理下来,好像对“能力没有那么重要,愿力>业力>能力”这句话又有了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