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总会看见晓晓要么在看书,要么玩玩具,一样接着一样,特别有程式化的感觉,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变化和表现。
当然细细看看,也仿佛有一点点进步。
比如拼火车轨道的速度变快了,火车轨道的形状多样化了,伴随的语言明显增加了。
又比如拼成了圆形的轨道,他会大声说“妈妈你看,圆圆的轨道”,拼接轨道时拍打轨道接口的动作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再比如对应放不同形状的积木柱的准确程度和速度都有提高。“三角形、圆形......”不由自主的说着,但是“正方形、长方形”会说成圆形,对于数量,终于能搞清楚3以内的手口一致的点数和数概念了,但总是觉得晓晓情感活泼有余,数学逻辑不足。额~
晚上,天气凉快,我等晓晓吃完饭喊他过来,拿起他常玩的绒球,给他看我手上有一个绒球,我说“变、变、变”,边说双手边在上下左右舞动,最后摊开双手,绒球不见了。晓晓一下子来了兴致,翻开我的手,上下正反都仔细看,发现真的没有,他显然有点惊讶感。
当我从压住绒球的腿下拿出给他看,他笑了,让我再来。我又开始说“变、变、变”,双手舞动,摊开双手,这次晓晓马上看我的腿下,发现没有,倒过来检查我的手,发现还是没有,他疑惑地看着我,我从后背拿出了绒球,他又笑了起来,让我继续变。
我依次把绒球藏进了袖管、腿缝、领口等不同的地方,晓晓的搜索范围也不断扩大。明显地,他对此充满无比好奇,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他开始自己拿起绒球,尝试着说“变、变、变”,搅动双手,因为动作还不够协调,绒球总是掉地上,藏不起来。
“妈妈,我们来变积木。”于是和晓晓变了积木,又一起变了书籍、彩笔、食品等其他物品,晓晓越变越有劲,他发现什么都可以变,可以藏很多的地方,知道动作要快些,不能被别人看清楚。我特别喜欢晓晓变魔术时候笑起来的样子。
“妈妈,你看,我不见了”只见晓晓拿起快递箱子套在头上,然后说“变变变,我在这里”,再把箱子揭起来,发出那标志性的笑声。接着他又说,“妈妈,我不见,你去躲起来”哦哦,明白他的意思,“变魔术升级版”,要开始变人啦,于是我配合着藏在门后,当他找到我时,高兴得笑着倒在我的身上......
其实,孩子的经验是在不同类型的活动或游戏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不是所有游戏都需要很多的材料和玩具,关键是能抓住孩子的内心,触及他的兴趣,让他有想象的空间,就一定能引发他投入游戏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
正像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当我们跟儿童相处时,就应该努力使自己变成儿童,回到童年,这样我们才知道儿童在想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尤其是他们的内心期待什么。
丰富孩子的游戏是做爸爸妈妈的责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