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一部分:序+前言
研究国家制度的注意事项
1. 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不能离开人事来看制度。
2.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3. 制度虽像勒定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制度是渐渐创立的,流变后渐渐消失。
4. 研究制度时应注意关于该制度的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的相关历史资料。
5. 研究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期间有关各方的意见——这些才是评判该制度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即历史意见)。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1)历史意见: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2)时代意见: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评价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
6. 研究制度,既要重视其时代性,同时要重视其地域性。制度是随时间、地点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也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
7. 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项,研究一国制度必须深切认识该国家/民族全部历史的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核心总结:地理行政区域分化层级简单(郡、县两级);官级分得少,升转灵活。
1. 皇室与政府
(1)历史背景
秦以前:封建的统一,诸侯列国并存
秦汉开始:隶属中央的郡县制度
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2)汉代皇权和相权的划分
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
A. 皇帝的秘书处: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前五尚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尚书掌管文书(内廷秘书)。
B. 宰相的秘书处:十三曹(相当于现在的司),相当于宰相直辖的办公厅
- 西曹:主府史署用
- 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包括军吏。
- 户曹:主祭祀农桑
- 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如唐代枢密院,明代通政司)
- 词曹:主词讼(民事法律部分)
- 法曹:掌邮驿科程(类似现在的交通部)
- 尉曹:主卒曹转运,管理运输(有点像清代的漕运总督)
- 贼曹:管盗贼(刑事法律部分)
- 决曹:主罪法(刑事法律部分)
- 兵曹:管兵役
- 金曹:管货币盐铁
- 仓曹:管仓谷
- 黄阁:主簿录众事(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
2. 中央政府的组织
政府最高官为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命
(1)三公
- 丞相(宰相):掌管行政,是文官首长(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九卿
- 太尉:管理军事,是武官首长
-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辅助丞相来检查一切政治设施,为副丞相。
注:御史大夫下设有御史中丞,住在皇宫,管理皇室的一切事。
(2)九卿(中二千石):由丞相统领
- 太常:管祭祀,兼管教育
- 光禄勋:皇家总门房,管理皇宫一切侍卫
- 卫尉:掌门卫屯兵,皇宫的卫兵司令
- 太仆:掌管车马及国家武装
- 廷尉:掌管司法
- 大鸿胪:掌管外交
- 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异姓亲戚
- 大司农:管政府经济,收入支销国家公费;全国田赋收入由大司农管
- 少府:管皇室经济,收入充当皇室私用;工商业税收由少府管
(3)中央政府组织的发展演变
- 早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统领九卿
- 汉武帝:汉武帝
- 光武帝: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大司徒(原丞相)+大司马(原太尉,代表皇室)+大司空(原御史大夫,外朝官,不再管理宫廷)——一个公管3个卿
3. 汉代地方政府:
(1)行政划分:政府共分两级——郡与县。
- 郡:汉代有100多个郡,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郡长官为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二千石)
- 县:总数1100-1400个之间
(2)地方官员:
- 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 都尉:地方军事首领
4.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地方各项行政成绩的统计表册)——上计
(2)中央特派刺史到地方来调查:十三部刺史,全国分十三个区
二、汉代官人才选举制度
汉代人才选举制度到汉武帝后才渐趋于定型。
1. 官员考录
太学(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学生考试毕业分为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为“郎”(补郎),乙科出身为“吏”(补吏)。
- 郎官:属于光禄勋下的皇宫侍卫
- 吏官:回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
2. 官员任命
(1)皇帝及中央政府:任命三公、九卿、地方长官(郡太守、县令)
(2)宰相:任命十三曹
(3)地方长官:任用吏——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掾属的任命权在地方长官手中
扩展知识:掾属为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3. 人才举荐:所谓乡举里选
(1)选举类型
- 无定期选举:既不定期,也无一定的选举机关。地方长官可举,三公九卿、政府大僚也可举。
步骤:选举贤良(地方政府、中央政策官员推荐)->策问(政府提问题)->对策(贤良发表意见)
- 特殊选举:根据特殊需要征求,可自己报选,也可他人推荐。
- 定期选举:选举孝廉,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汉武帝后逐渐形成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
(2)人才举荐发展路径
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选举孝廉->东汉:郡国孝廉(多半为补吏出身)->分区察举->按户口数比例分配,孝廉只有参政资格,郡国察举后,由中央考试
最终形成模式:教育(太学)->行政实习(补吏)->选举(郡国孝廉)->考试(中央考试,正式入仕)
汉武帝后,官员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政府渐渐变为读书人的政府,即“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
作者观点:在中国古代著作里,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专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因为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三、汉代经济制度
核心内容:田赋方面——轻徭薄赋,但未能平均地权;控制工商业的发展(节制资本)。
1. 田赋
(1)田赋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实际为“三十税一”。
(2)土地所有权: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权属农民私有,可以自由使用,自由出卖。
(3)土地政策演变
- 限田政策(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每一地主所有田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未能推行
- 皇田(王莽时期):一切田亩尽归国有,重新分配——引发变乱,失败告终
2. 商税
针对在禁地山林池泽的所获征收一定比例的实物——关税商税的起源
工商业税收:盐、矿等
3. 国营与官卖
(1)盐铁政策:盐铁为国营与官卖
(2)酒:官卖,不允许民间自由酿造
四、汉代人口兵役制度
1. 义务兵役
全国皆兵。卫、戍、役,每个壮丁都要轮到这三种兵役。
(1)卫(中央军):23岁开始,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为期1年。旅费食宿由中央供给。
汉代中央军队:南军(皇宫的卫队)、北军(首都的卫戍部队)
(2)戍(边疆戍卒):23岁开始,到边郡做“戍”卒,戍兵期限3天。一切费用自理。向政府交3天300钱可免除此役。
(3)役(国民兵):20岁开始,在原地方服兵“役”。每年秋天集合操演一次,根据各地地理形势分别训练各兵种,为期1个月。
2. 力役
更卒:全国壮丁按册籍编订,每人每年1个月替国家做义务劳工。向政府交200钱可以免除此役。
3. 人口税
每个国民(包括儿童)都必须缴纳人口税。奴隶的人口税加倍,由主家负担。
4. 义勇队
良家子从军:民间义勇队,志愿从军。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
五、汉制得失
(一)缺点
1. 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2. 军队制度方面:全国皆兵制,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
3. 政府组织方面:皇权相权、皇室政府应分开是不成文法,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长处是可随机应变、有伸缩余地;坏处是容易造成皇帝侵夺宰相的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