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上遇到的问题比较多,有点不大“开窍”。
你给他讲题,听完了会告诉你他的答案,但如果你反问: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啊?孩子马上就会换一个答案给你。
这让妈妈觉得孩子并没有听懂,而是在猜。妈妈还是很有耐心,会进一步启发孩子:我问你为什么并不代表你原来的答案错了,妈妈只是想知道你选择这个答案的理由是否充分。
孩子一听还不乐意了,你再给他讲还不愿意听了,妈妈也就有些生气了。
妈妈担心自己的方法有错误,就跟老师联系,老师说:我们也是这么教的,感觉孩子课堂上听讲不太专心,理解起来也确实有点慢。
妈妈一听这个就更生气了,奥,原来不是我教的不对,你在学校里就不认真啊。
可当妈妈静下心来的时候,又想:我真的有必要这么生气吗?如果是期望值高了我可以降,可听课不认真、讲题不愿意听,这总该是孩子的问题吧?
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个好妈妈,因为她能反思,能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原因。但也必须要指出,这个妈妈并不理解期望值高低的真正含义。
要求孩子考100分,要求孩子考第一名,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只是一些笼统的标准而已。
高低是比较出来的,如果这些标准和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匹配,那这些期望就不“高”。如果孩子不具备达到这些标准的能力,而家长又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
走路,稳稳当当的走路,这个期望值高不高?
对于一岁的娃娃就太高了,而对两岁的娃娃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要求。
上课认真听讲,这个期望值高不高?
对有些孩子真不高,可对有些调皮捣蛋的、浑身有使不完劲头的孩子来说就太高了。
考试前进五个名次,这个期望值高不高?
对于那些想学习的孩子可能不高,可对那些本身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就太高了。
我们需要对孩子抱有一个相对高一点的期望值,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但是,这个期望值必须是个性化的,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每个家长都习惯性的会高估孩子的能力,并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心理的认知规律。我见过很多父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到一个真心的承认自己的孩子笨的。但常识告诉我们,茫茫人海中,有聪明的,也有笨的,这是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雪上加霜的是,孩子的发展速度并不平均,以小孩说话为例,有的不到一岁就整天吱吱呀呀了,有的到了三岁还说不清完整的句子。对于同样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抽象的数字的理解能力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聪明的时候,学习都那么好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有压力,自然就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用别人家孩子达到的高度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孩子最恨“别人家的孩子”的根源。
孩子具备那个能力,要求再高都不算高。
孩子不具备那个能力,要求再低都是高。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