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5日,我通读了日本“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著作《断舍离》。“断舍离”三个字是山下英子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
在作者的定义中,“断”是指“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是指“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是指“脱离对物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在序言中,有着“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书作家”之称的张德芬在书本的序言中写道,“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山下英子自称全世界仅有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她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建议、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奉行“断舍离”生活方式的人会实现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
与收纳术不同,“断舍离”是一种动禅,它的目的是让人最终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 “断舍离”严格区分了“收拾”与“整理”。在“断舍离者”眼中,“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一个是当下这个时间。“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这才算是断舍离的收拾。”通过不的“断”与“舍”的交替只保留对当下的自己最合适且必需在用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在“断舍离者”眼中,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就不需要再收拾。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它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流动流转的状态。
“断舍离”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是一种增长内在智慧的技术。作者相信,通过对物品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能居住者的气运,能改善“断舍离者”与周边人的关系。 无法做到“断舍离”的人,通常可以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要做到“断舍离”,就要正确认清自身所处的类型。如果能认识到房间和物品的昏沉和杂物是“滞运”和“腐朽运”的同义词,人们或许可以开始走向“断舍离”。居住场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和安全”。我们注重自己饮食安全,那么为了保证健康和安全,我们同样要注重“住育”。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难道不是我们人人渴望的么?
在房间的具体布置上,看得见的柜橱等收纳空间最多只能放七成,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空间最多只能放五成,给别人看的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人们常常有一种感觉,不管多狭小的旧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这就是“七、五、一”定律在发挥作用。
“拥有”是深信不疑的错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从神祇、地球借来的。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