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集中精力看完了两本中文书、一本英文书,实际上是把去年零零碎碎未读完的书拿出来一口气读完罢了。
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则是第二本读完的书。
大家了解村上春树,是因为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成名让他被全世界所熟知,但我却偏偏不愿从他的小说着手。原因有几个:首先,一直认为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有些不切实际的虚构,我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触碰我可能一辈子都触碰不到的别人的人生;第二,老实说,对连续的剧情,我丝毫没有控制能力。一部长篇小说或一部电视剧,我通常都会不分昼夜不分食宿,一口气看完才善罢甘休。所以,我也仅仅只选择以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的小说去读。
《远方的鼓声》恰恰是记录作者生活游记的随笔。从1986年秋天到1989年秋天,村上春树和妻子在希腊、意大利,以及周边国家展开了半旅行半创作的人生。在这三年时间里,他们辗转旅居于欧洲不同的国家、岛屿与城市,尝尽了当地的美食美酒,更体验到了不同的民风习俗与文化差异。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挪威的森林》与《舞!舞!舞!》两本长篇小说,同时也将那三年的生活点滴记录在《远方的鼓声》之中。
作为旅行热粉,对这样的生活经历实是向往之极,再加作者“几乎每年出一本书”惊人的创作速度,让一个刚刚尝试写作的人叹为观止。——那里有着怎样的生活?村上春树是在何等的环境下创作?在那时创作出的小说与当时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获得了哪些创作灵感?些些好奇带领我走近了远在三十年前村上春树旅居欧洲的人生故事……
起初,读起村上春树的文字,有些许不适应。相比我喜欢的散文诗的表达方式,文字多半需要倍加修饰,如同穿戴上洛可可风华丽的礼服。而村上春树的文字却格外的质朴与平实,这种真实且无咬文嚼字的表达方式让人舒适的如同抿一口舒芙蕾,入口即化、一气呵成。
此书的前一百多页,我断断续续、停停顿顿的看了好久。一是未集中精力阅读一本书;二是这一百多页里记录着作者初到欧洲的前半年时光不那么顺心顺意,文字中也难免夹杂着急躁与忧伤,但如此纪实,与有同样经历的读者产生了不少共鸣。
初到从未居住过的国家与城市,生活习惯、预想与现实之反差是需要克服与适应的,再加上语言的生疏,遇到些生活事务,比如租房、办理银行业务、生活中必要的与人沟通,处理起来、理所当然每天焦头烂额。所以这一段时期的艰难,作者的情绪想必也融入到文字中,纵使 读者我也察觉到他的阴郁与烦闷,以至于沉浸在压抑的氛围中,读读停停。
一月不知为何,特别想要将这本书读完。于是,又走进了他在欧洲的生活。看得出作者也逐渐适应,并且对意大利、希腊的生活了如指掌,开始运用幽默的口吻尽情调侃起在那里的经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中让他哭笑不得的囧事。
话说,村上春树对事物的描述是那种可以让你钻进他的心里,然后一点一点将他的心事剖析开来。比喻之透彻,让你一下就能领会到他对生活的所感。所以,《远》的文字非常舒服、流畅得一气呵成,不会有观看无聊电影般想要中途离场的感觉。旅居海外的经历本身也是趣味横生,译者的功底亦然功不可没。
也许是太一气呵成,边读边想,未免读得有些操之过急。作为旅行爱好者势必应该边读边记录下那些文中提到的美丽海岛与城市的名字,有好吃菜肴的餐厅,当地特色的传统菜肴,在哪家酒庄买过绝好的葡萄酒,哪里的爵士酒吧的现场演奏气氛让人流连忘返,哪个歌剧院有哪些经典歌剧是一生中必须现场倾听的,哪几个交响乐团的古典乐章是能调动起人满身细胞的……阅读时,完全不愿停下打断作者叙事的好节奏。
在一月的最后一天,完完整整的读完了村上春树这本地中海生活的随笔,在读到最后一章“旅行的尾声”时,我终于明白作者为何用《远方的鼓声》命名的用意。
在美国生活了三年多的我与村上春树海外旅居的经历近乎相似,对文中所提到的在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在文章最后他提到的“我们对这种流动的生活多少有些累了……”这样的心情相当赞同。另外,作者的这场长期旅行的初衷,隐隐约约在三年前的我心中映射着。
三十多岁的年纪,对出生与生长的地方多少有些倦意,一切都稳稳妥妥的时候,每天亦不再有惊喜出现的可能。那段时期,外面的世界有一股声音在频频召唤,是否是同样的一种“远方的鼓声”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我在心中默默应许。
读完本书最后一句话,我将书签重新放回到首页,合上书,犹如一段旅程才刚刚结束,心情依然有些荡漾,依然对刚刚经历的这段“旅程”回味无穷,或许在完成这篇文章后,我将放下对它的留恋,然后快速的转身投入下一段旅程。
下一段旅程将是怎样的?我万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