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阳刚刚钻出地平线,薄雾覆盖着大片的麦田,麦苗的青葱和露珠的闪烁都吐露着春天的生机。
作为一个过年陪妻子回娘家探亲的女婿,我也成了村里每年定期到访、游手好闲、见人傻笑的“陌生人”。
就如网络上对女婿的精 准 描述:一天到晚啥事不干,只会来回晃悠,双手插兜,无所事事,站等吃饭。
昨晚亲友的热情招待,喝了不少酒,不胜酒力,我早早就睡了。所以早晨起得早,空气很清新,城市待得久了,突然想在村里走走,就顺着麦田里的小路,一直向麦田深处走去。
表面上告诉自己去锻炼身体,其实是潜意识的逃避面对一群热情的人。我除了傻笑、拜年、递烟,剩下的诸多尴尬让我这个有点社恐的人不太自在……
今天是大年初三,妻子的老家有初三上坟祭祖的风俗,各种远近的鞭炮声时不时还在乡野里回荡。
麦田里不均匀的分布着很多坟头,坟头旁还大都伴着一颗松柏树。在麦田碧绿的背景下,坟前插满的祭奠用的彩色花朵很是鲜艳。路边的枯黄的野草开始有几处泛绿,天空湛蓝,飞过几只喜鹊,坟头的背面还藏着些许白雪。
在一条有些泥泞的乡野路的尽头,看到一位大哥和一个大叔开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停在一个坟前,插好祭奠的花朵,放了鞭炮,用铁锨往坟头上补几锨土。
路上大多都是年长的人,正在疑惑为啥没有年轻人。突然想到自己也已经不再年轻了,然后突然释怀一笑……
年纪越大,年的味道好像越来越淡。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年前所有人都盼着回家过年,而过年的时候,所有人都感觉过年无趣。可年假结束快要返城的时候,又都恋恋不舍。
作为一个80后,我也怀念童年时的新年。过年家里蒸馒头,我烧火。除夕母亲包饺子,我擀皮儿。新年穿新衣、新鞋,亲人还发压岁钱。柜子里多了好多好吃的让我惦记。大年初一父亲领着鞭炮满院子走一圈,小伙伴们开心的在炮花里找没响的鞭炮。家人一起看春晚、吃饺子辞旧迎新。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很多,但那种欣喜、满足的感觉好像一去不回。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是时代变化太快了,物质条件好了,所以这年味儿变淡了!但我们能看到,如今的孩子们过年依然很快乐。儿子跟女儿昨天晚上,忙着放烟花,忙着跟兄弟姐妹疯玩。孩子们好像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也很享受年的味道!
难道是因为年纪大了?大家都这样么?
我觉得这只是表象,其实是因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我们,在变化和压力面前,有点无所适从!
年少时,只有过年才能相聚的亲人,如今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年少时,只有过年才能享受的美味和新衣,如今在平时就容易实现。同时,孩子、车子、房子的压力让我们内心不再平静,让我们无法无忧无虑的享受年的味道。
曾经无忧无虑的我们仅仅只是生活上的物质匮乏,年的味道可以弥补一切。可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年的味道已经难以缓解重压之下的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回选择沉浸在网络里,甚至逃避回家过年。但其实我们内心明白,家的温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依然让我们留恋。
其实如今重压之下的我们,更需要家的温暖,更需要亲人的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明明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可依然期待过年,并且年假结束时依然舍不得离开!
我走到了田野的深处,被麦田包围。
爬升了的太阳驱散薄雾,乡野褪去了暗淡,麦田变得更加翠绿,鞭炮声还在持续着。
踩着松软的泥土,突然发现二三十年过去了,家乡的房子、道路、亲人、朋友还有自己都变了,可眼前的麦田还是儿时的模样。
路边的枯草、田间的坟地、泥泞的小路,大片麦苗的绿色还不能遮盖这些荒芜。但我知道,这又是一个轮回,春回大地时,一切都会变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们都是离乡的孩子,但是根也都在这片土地。
亲情、乡思、怀念以及过年时在家的那种从容和自在,都是滋养我们成长的养分。所以,即便被如今被世俗裹挟,但为了生活,本来时间就匮乏的我们,更要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光,更要仔细感受年的味道。
其实都是同样的年味儿,同样的家人,不同的是我们长大了,负担的更多了。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厌倦、厌恶甚至是逃避过年,因为成年的我们,无法逃避对父母、妻儿的责任。
即便年味变淡了,我们依然要学会享受年的味道。或许,10年后的你,依然回怀念如今的年味儿,就像如今的我们怀念20年前的味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