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上小学(八)——给孩子留点悬念
虽说我们有很多理由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其实学习的真正驱动力是,好奇心。
我的一位同学曾经讲起自己快要上学的儿子,对天上的星星感兴趣,一日问妈妈:“不是说星星在轨道上移动吗?我这么看,怎么不动呢?”同学的公公,也就是孩子的爷爷是一位专门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老科学家,于是妈妈就说:“你去问爷爷吧。”小家伙就跑去爷爷那里,不过,爷爷咕噜咕噜讲了一大堆的抽象概念,然后,还没等爷爷讲到关键之处,小家伙已经跑不见了。
在学校里,教师的教研以及各种教学安排,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状况来设计的,所以高质量的职业化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们对于一个方面的知识一步步探索,一步步深入。于是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在家庭中,由于家长们不一定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职业人员,但是为了让孩子保持或者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关键的,就是做到能够使孩子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凡事不要急着给孩子答案,而是留些悬念,让孩子更多观察,更多思考,更多比较,尝试错误,即使暂时得到一个不那么完善的、不那么正确的结论。
有一位家长讲到自己女儿小时候问爸爸,把鸡蛋放进水里会不会沉下去。爸爸和女儿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猜会不会?”
“我猜会沉下去。”
“我猜不会沉下去。”
“你试过吗?”
“没有。”
“那我们回家试试吧。”
于是回到家两人弄来一盆水,不仅试了鸡蛋,还试了其它各种各样的材料,孩子发现,铁块和鸡蛋沉下去了,但是塑料和木头块浮在水面。并且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很满意。
还有一位北大学子的父亲曾经介绍自己的育儿心得,他认为,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让孩子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重要的是引发思考。这位父亲的做法是“有问不忙答,有问必反问”,最好是来一个问号引发多个问号,让他形成自己先思考的习惯,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问。
比方说,这位父亲常常带着儿子去郊外,每次都有很多新的发现和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当孩子看到鸭子在池塘里游的时候,问爸爸:“鸡会不会游泳?”
爸爸则先反问他:“有没有看到过鸡在水里游啊?”孩子说没有看到过。
于是爸爸再问他:“那我们想想为什么鸭子能在水里游,而鸡子却不下水呢?”
然后父子俩便开始“头脑风暴”,挖掘出很多可能的原因:它们喜欢吃的东西不同,鸭子更喜欢吃小鱼小虾,所以它要下水,鸡好像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所以它们不想下水;鸡和鸭的祖先就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鸭子可能就是生活在水里的,鸡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鸭子的体型是扁扁胖胖的,比较容易漂在水上,而鸡的体型就容易下沉;它们的毛不一样,鸭子上了岸,抖一抖身子,身上的水就没有了,它的毛好像没有被水浸湿,应该有油脂吧,而鸡肯定不是,下了水一定会被浸透,所以人们会说落汤鸡……
我儿子小的时候爱玩儿打火机,其实就是想要烧东西看看,我虽然没有勒令禁止,但也是一百个不放心,由不得唠唠叨叨要他注意安全。我能理解他的好奇心,但是安全终归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一起看过不少关于消防知识的绘本和电视片,然而这些都不能缓解他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的鬼鬼祟祟让我更担心了。于是我们就干脆玩儿了一次火。
儿子自己烧过卫生纸和塑料餐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烧呢?我们开始搜集各种材料,儿子兴致勃勃。硬纸盒剪下来一小块,布头剪下来一小块,我们还分出棉布和化纤布。从包装袋上拆下来一小段尼龙绳,从包装盒上剪下一小块压过塑料薄膜的硬纸,还有用来装胶囊药的压了一层铝箔的塑料包装壳。从室外,我们捡了几片干树叶和干树枝,回到家,从盆花里掰下来一小段有水分的枝叶,然后又从垃圾筒里找出几个榛子壳和一些瓜子皮。
在哪里烧呢?我们选择了卫生间,还打开了换气扇。我找来一个不锈钢的破盆接在下面,可是烧到我的手怎么办?我俩又想起爸爸的不锈钢镊子,用它夹着材料,火就不会烧到手上了。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火盆边,儿子不需要凳子,只兴奋得蹲着,颠来颠去。“我夹着,你点火,怎么样?” 儿子看着我,忽然严肃起来,“嗯。” 他站起身跑去找来了一种异型打火机,我发现,那个打火机的出火口离手的距离比较远,其实为了保护自己,他也在动着小脑筋。
我们开始逐个点燃材料。先烧了一块纸,觉得开着灯,看不清火焰的颜色,儿子急忙跑去把灯关了,卫生间顿时黑洞洞的,只有小夜灯发出幽幽的微光。实验继续。我俩都傻傻地,认真地盯着火焰从小变大,再慢慢熄灭,仿佛每一次点燃都期待奇迹的出现。
我俩一边烧一边讨论。因为发现每种材料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一样,冒出的烟不一样,烟的气味不一样,而且,有的材料容易点燃,有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点燃,有的材料很快熄灭,有的材料虽然火焰熄灭了,但是象火炭一样红红的,每种材料烧完后的样子不一样,有的是灰烬,有的像黑油,有的还飘起黑色的毛毛,飘得很高…
我在想是不是需要进一步解释材料燃烧的物理的化学的原理,可说实在的,我对各种材料的具体成分并不掌握,胡说八道肯定是不行的。儿子也没有提问题,他只是凝神地看,我决定不去打扰他,相信这些过程给他的信息可能会比我为他解释的内容更加丰富。东西烧完了,换气扇还不能很快把烟都抽走,我俩咳嗽着逃出卫生间,验证了火灾中最致命的其实是材料燃烧时释放的毒气。
在之后的日子里,儿子时而会提起纸的原料是木头,塑料和化纤类的材料是从石油中来的,铁、不锈钢、铝、铜都是金属。这说明他通过燃烧,开始对材料的构成有了些感性的认识,主动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他小小的知识结构中逐渐地添砖加瓦。带着渴望了解真相的内在驱动,他将书中和科技视频中看到的信息靠自己的能力整合起来,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随着他慢慢地长大,还会对同样的现象发生新的疑问,对知识就会有新的需要。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它,利用好它。而我们其实也曾经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这样看来,我们与孩子原本应该是心心相通的。当好奇心使孩子的学习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何愁孩子不爱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