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拆书家&奶爸的痛并快乐:周末去拆书,娃没人带,于是带着娃一起去拆书。
上个周末,蕴爸带着6岁的孩子去书店拆书,提前带孩子熟悉了书店的儿童图书区,介绍了一些孩子可能喜欢看的绘本后,爸爸就去拆书了。
一个RIA的功夫,孩子带着一位小妹妹过来和爸爸说这是我的新朋友,她没找到她想看的书,我帮她找到了。爸爸示意OK,记得我们的约定就好,去看书吧。
又过了一会儿,孩子跑过来说:阿姨请我吃了一块蛋糕,好好吃。
爸爸听完心里一惊,整理了一下波澜起伏的心情,拆完书后,开始了和孩子的对话。
粑粑:你这孩子,怎么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呢?爸爸妈妈没告诉过你不能吃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么?
孩子:这是我新朋友的妈妈。
粑粑:你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孩子:她没告诉我!
粑粑:你都不知道她叫什么,能算是新朋友吗?
孩子开始沉默。
粑粑:& *@&%#$¥(省略500字)
在面对指正孩子的行为,甚至是批评的时候,直接的责备、说教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防备,甚至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就像在上面的对话中,孩子虽然没再说什么,情绪已经开始滑向了防备、抵触的一端。轻则与爸爸对抗争论一番,重则不再信任爸爸,从此打好算盘,有些事情做了之后不能告诉父母。
在《正向领导》中有个积极传递消极意见的方法,不仅在职场中适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同样可以实践。
支持性沟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来传递信息。
评价就是对其他个人或行为做出判断或做出归类:
“你做错了。”
“这是你的错。”
“你并不称职。”
这些评价通常使人感到自己被攻击或否定了,因此他们可能会产生防备心理,比如:
“我没有错。”
“这不是我的错。”
“我比你能干。”
最终结果可能是争吵辩论、不良情绪和关系恶化。自我防御、武断结论和控诉言辞可能会随之而来。
当这个问题带有感情色彩时,评价他人的倾向就会变得最为强烈。有时,人们试图在他人身上乱贴标签,从而缓和自己的不良情绪或焦虑性情。“你愚蠢”暗示“因此,我很聪明”。或者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强烈感觉——他们因为某人违反了自己的期望或标准而想要惩罚对方:“你做的事情真够缺德的,你会遭报应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场沟通变成了评头论足,只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在不武断定论的前提下前后一致。
相比之下,描述性语言可以取代评价性语言。描述性沟通就是一个人说话要做到前后一致,而且真诚待人,对他人有帮助。这种类型的沟通需要如下三个步骤:
1、客观描述事件、行为或情况。
2、描述事情的结果或你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品性。
3、建议使用可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
作者在书中说道:支持性沟通是在不引起他人防备心理、不挫伤别人的自尊心,或不歪曲相反观点的前提下,对他人进行批评的实践。
要做到支持性沟通,首先得区分描述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这其实就是NVC中的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NVC中的例子,“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句叫做评论。而如果你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这个就是观察,是描述性语言。
作者讲到的描述性沟通的三个步骤,可以形象地理解为:
1、这是我刚刚经历的事情。
2、这是我对它的感受,或者这就是后果。
3、这是一个更容易接受的替代方案。
爸爸意识到孩子的对抗情绪后,在睡前与孩子进行了后续的对话。
粑粑:宝贝,爸爸今天下午批评了你,语气有些急躁,你当时一定感到很难过。
孩子露出委屈的表情:是的,爸爸。
粑粑:爸爸和你道歉,让你觉得难受了。
孩子:哦。
粑粑:那我们复盘一下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哦。
孩子:当时……
粑粑:……
孩子:……
粑粑:宝贝,今天下午你在爸爸不在场的情况下,吃了刚认识的小妹妹的妈妈给的蛋糕。爸爸觉得有些担心。如果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请爸爸在一旁,爸爸同意后,你再吃阿姨给的蛋糕。
孩子:好的,爸爸,我下次会过来和你说的。
《清单革命》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将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和极端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是那些具有明确解决方案的问题。如用特定配料烘焙蛋糕等,一旦掌握了一些技能,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复杂问题类似于把火箭发射到月球上这类问题。需要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人组成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成功解决。
极端复杂的问题类似于抚养子女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一大特性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养育孩子属于极端复杂的问题,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了。“熊”孩子带给父母的惊喜太多了。
掌握类似“描述性沟通”这样方法无法让我们把极端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却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熊孩子”时更加稳定、更加成熟地处理问题。
“熊孩子”是上帝派来让“父母”成为“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