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容易对什么人有好感?往往是某些地方和自己相类似的人,这样会让我们感觉更亲近。有这样一类人,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甚至能够给自己积极的力量,通常是这样的人身上具有一些令自己欣赏的特质,同时,因为具有某些相似的性格特质,或经历,或社会地位,能够让自己觉得非遥不可及。
所以,我有时会对一些原本知道且很遥远的人的自传类型的书籍有兴趣,比如李安和《十年一觉电影梦》,村上春树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当然,生活中就更容易找到这样能够让自己有好感的人。回想我的过去,大概可以先列出这么几个人:
其一,一个初中同学,个子不小,和我一个宿舍。字写得十分好看,初三年班主任结婚,请她帮忙写请帖,我也惊讶于怎么能把字写这么好看,而她也从未系统练习书法,仅仅是觉得那样写好看,然后模仿,又有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能让我欣赏的是什么?个性,却不是锋利的个性。对事有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受人影响。其实性格偏男孩子气,且有一股不甘示弱的气。初中我们成绩都还不错,她的目标直接是市里最好的高中,而我还是稍稍信心不足,选择了次之的学校的报送名额。
可见,她具有我缺少却希望拥有的性格特质。
其二,高中同学,一个非常特别的女生。在我眼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随着自己的心意做事情。从小就喜欢集邮,以及收藏各种各样糖果纸,卡片等奇奇怪怪的东西。至今都是留一头短发,喜欢一个人到处走,不会像很多女生包括我在内的,自己一个人吃饭逛街就感觉怪怪的(当然现在比较不会了)。高中时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个不锈钢水杯,上面已经磕的凹凸不平,但她也不愿意换,并非买不起新的,大概是因为她“恋物”,而她也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最近她还开了公众号,记录她的各种兴趣,以及工科女的“画作”。看她的文章,就让我感受到写文章于她来说是愉快的吧,可能不像我在写文章时的磕磕盼盼和纠结的心情。
其三,大学时遇到的钢琴老师。我想她是我生活中遇到的智慧的化身!她大概是我坚持去上课的动力(后来换了个老师,就不太想去上了)。上课时她不仅仅会讲音乐的知识,还会分享很多她看书,看电影,生活经历等的感悟。也是在那里让我第一次知道即使年纪大了学钢琴也没什么不行,也不必再如以前将钢琴看成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学琴,也不仅仅是学琴,做事情的本质道理在其他地方仍然适用。她非常鼓励我们多看书,多看电影,特别要多思考。而她本人也是非常喜欢看书的人,每次上课,每个小细节,都可以给我们分享许多观点和案例。
以上都是我现实生活中接触过的人。也让我更看到自己缺少什么和渴望什么,这样的具像能够给自己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