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初的动力是追求自我进步,做到有一天对工作有主动选择权或扩展开源渠道。随着这两个月的持续学习,逐渐发现自我认知的提高,不仅对自身是有益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影响深远,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最初有这个意识,是在通过公众号学育儿知识的过程中,公号写作者大多是全职妈妈,但属于职场离职型,她们大都求学经历丰富且有海外经历,就职知名企业高管,随时有能力再次返还职场。看着她们在孩子认知,情绪,精细运动,大运动等等各个方面的分享,随时有焦虑和压力,人家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锻炼,我现在才知道,忧虑因为自己,孩子已经落后了,还不止一个维度一点,不过慢慢调整,接受现实,接受差距,知道晚总比不知道好,也开始兴庆自己孩子比她们的小1,2岁,经过她们的摸索总结,我可以直接现学现用,少走好多弯路,也节省不少时间。
随后,看过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一些分享,他多次提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行为及对他传递的理念的影响,我也越来越相信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力,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也越来越强。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她有自己的意识后,我一直坚定一个理念,我不需要你做个听话的孩子,对父母的决定,你不需要完全执行,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我可以满足。所以,我从没说过“听话”两个字,也明确老公不要对孩子简单粗暴说听话,期待孩子按父母的想法行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希望她长大后是个只会按指令操作的机器人,没自己主见,在权威或者不公平待遇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反抗。但有时遇到事情时,我也会一巴掌解决问题,虽然嘴上没说听话,可行为明显指向“听话”,事后很懊恼,也很困惑,我怎样才能行动上真正做到呢?症结在哪呢?
这周看了武志红老师专栏自证预言和权威期待的力量,找到了症结和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了理论支撑。
我之所以对待孩子问题上,思想和行为不一致,归根结底是自己心底里没有真正接纳孩子,有时视孩子为麻烦,遇到麻烦时,赶快甩掉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解决之道是满满的喜欢,而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比积极的期待好太多个层次了。美国心理学家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在生命之处,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权威(权威的影响参见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这就成了孩子最初的命运。而人不同程度地都具有自恋性,孩子长大后,为了证明自己,不自觉地又会以这一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慢慢朝这个方向发展。现在我能确定俗语“3岁看老”的正确性了。
积极的期待总比消极的期待好,关于积极的期待,有两种:1、权威自恋的期待,“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2、权威对你的信任,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是纯粹的信任你。是“知己”般的感觉,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最好的养育环境是:孩子发展好时,认可她,孩子受挫时,支持她。另外,关于期待,根据孩子情况,制定相应标准,千万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相信,经历过的人都讨厌这句话,那就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了。
养育孩子,一定要先武装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