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一年级了,很多人说到幼小衔接,孩子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纠正,辅导,可奇怪的是在开学后这过去五天的日子里,我烦恼的不是我的孩子,她很好,有懂方法的老师,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每天固定的三餐和接送的外公外婆,有耐心辅导她功课,和她一起完成科学作业的爸爸妈妈,她真的很好。我烦恼的是在短短的几天里,我就卷入了三个庞大的聊天群:家长聊天群,通知群,QQ群。
从开学第一天开始,这三个群突然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看看有没有新的通知,晚上睡觉以前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放学那会儿更是要紧盯着看看今天布置了什么作业。按道理来说,老师布置作业,家委发通知,我们接收,照办,这不是什么太恐怖的事,但为什么在短短几天里,我和身边的很多妈妈都一样,产生了这种“头晕症”呢?
让人头晕的群内消息大多分以下几种:
1. 收到,谢谢。老师发任何话,都会有那么二十号家长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说收到,谢谢,老师辛苦。于是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老师说的话,屏幕上已经刷满了各种感恩。
2. 好问宝宝。有的家长得到指令,通知后,并没有真的了解这段话的用意,目的,或者甚至没有仔细看完,就先说个收到,然后就开始提问:什么作业,没有看到,交什么功课。。。。。如果有人回答,他们就会说感谢,我都忘记了,我回太晚了,我孩子没说。。。。等各种反馈信息。。。。又是几十条。
3. 扯闲淡。家长群里潜伏着许多希望出镜率高的家长,比如做保险的,做代购的,做少儿教育的,或者在家什么都不做就爱跟人聊天的。此类人,我一直觉得应该拉出去枪毙。
中国人玩游戏不爱讲规则,这大概是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群的作用是重要信息的交流,这种规则,他们要破坏。老师的通知要仔细消化,自己分析,思考后再去执行,而他们的主要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去问,再次破坏规则。现在中国人吹捧资源整合,大概也是个错误的导向,人都不用自己努力了,而是把能量向外发散,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出现了一大批上海滩的交际花交际草,认为多看别人怎么做,多看别人生活玩什么,自己就能跟上社会潮流,自己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十岁以前,这样的思维大概是行得通的,爱问的人,你可以说你年轻无知,爱喧哗的人,你可以说你俏皮可爱,爱社交八卦的人,你可以说你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三十岁以后,人生经历过起起落落,若还以二十多岁的生活态度来行走江湖,并以为这就是不落伍,那可就危险了。行走江湖的大侠,大多是内心沉稳,武功高强的,而这一切,在朋友圈的喧哗里,得不到。
而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微信群里,全是爸爸妈妈,他们用喧哗,从众,多聊天儿等各种方式扛起了中国教育的大梁,每天忙于打探别人家的孩子坐在第几排,学些什么,有啥小技巧,在朋友圈里获取各种心理上的需要。而孩子呢,孩子的未来呢?他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爱好,他终将成为你这样的人?你为什么说你焦虑,因为你并不喜欢做这样的人,但又身不由己的成为了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你的人生没有规则,没有自己。。。
这一代父母大多是在老人的棍棒下长大的一代,从小就是跟别人比,跟着读书大军,跟着工作大军,跟着时尚大军,跟着淘宝大军。。。。很难静下心来,探索内向的延展。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内向的延展,然后就在茫茫人海里迷失了自己。迷失自己最可怕的不在于“自我的丢失”,而在于,完全不知道何为规则。
许多家长抱怨群组太多,那为什么不让我们先制定规则,欧美家长所有的通知都是用邮件沟通,写得非常详细,有附件,有标注,基本上收到后,你不会再有更多的问题,如果你忘记了,可以回过头找你自己的邮件,如果你不明白,你可以单独写邮件给老师请教,总之你的时间花多花少,是你的时间,而非占用别人的时间。
当然,从这件事上,我也看到了女儿的曙光,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体里,我看得到我自己,便也能看到她,一定不是随波逐流,却会追求自我成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