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夜最是安静,像极了黎明前的黑暗。今天周六,是冬至,是最长夜的时间。如约而至的是一群奔赴山海的人。清晨,5:30,老师就已经起床,呼唤着大家“起床了,学习啦!”
如约的老师,如约的学伴们,我们此刻又一次相逢天涯海角,共读经典,共化成长。
今天老师领学第15-18节: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说:学,觉悟也,学习新的东西,思如消化食物,营养我们的生命,形成我们的能量。
以吃饭为例,学如吃,思如消化。学和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精神成长。
译说: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句话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我思: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相互关系,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理解,避免盲目记忆;同时也要通过思考来指导学习,避免空想和无意义的努力。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有效运用。
引申《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的意思是: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周密地思索,明确地判别,切实地践行。
博学之: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避免因知识狭窄而产生的偏见和误解。
审问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详细的询问,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学知识,不能一知半解、盲目接受。
慎思之: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仔细、谨慎的思考,考察其合理性、逻辑性,辨析真伪,并透彻理解其中的道理。
明辨之:对真理和谬误、善与恶、美与丑等加以清晰分辨,形成明确判断,避免迷信和盲从。
笃行之:将知识与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检验所学是否有用。
这些步骤不仅在学问上有意义,在道德伦理上也具有指导性,强调通过学习、思考、辨别和实践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说:专注攻击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说,这种攻击本身是有害的。
师说:批判不正确的思想,危害就消除了。有害的东西若用理论包装,逻辑包装,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冲击也是很大的。
理解一:“孔子平日言学,常兼举两端,如言仁常兼言礼,或兼言知。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皆兼举两端,即《中庸》所谓执其两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中道在全体中见。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
理解二:学问要兼容并包。“攻”,治,即学习、治学。“异端”,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包容,不能一味地排斥。
因为, 每个人的见解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作为学者要有包容的胸怀,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兼容并包才能广博,才能使自己更圆满。
我思:《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读经典,尽量照顾原义,但不能拘泥于原典。博古是为了通今,学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经典应该是常读常新,借古喻今,从中学习、借鉴有益、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才不失为学经典。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对待学问)的态度吧。
师说一:有了诚实的态度,我们自己的疗愈就开始了。自我意识很多时候是小我,是病态的。
师说二: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智慧。不知道了就问,这就是礼啊。在当今,我们时常不懂装懂。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自己。
我思:学习经典,不是说我们听闻过,我们就知道了,而是我们把经典里的东西践行过,用来修正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这页才是真正的智慧。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说: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解析: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教导子张为官从政的方法在于慎言慎行。他强调,在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时,要保持谨慎和谦逊的态度,对于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不要轻易发表看法或采取行动,以免犯错或后悔。而对于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谨慎地发表意见和采取行动,以确保言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子张就能够减少错误和后悔,从而赢得官职和俸禄。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一贯的儒家思想,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官员的要求和期望,即要求他们具备谨慎、谦逊、务实等品质,以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