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读钱穆先生《阳明学述要》的一点体会,有几位旁友不耻下问,说怎么能读懂王阳明呢?这个问题我当然回答不上来,因为我自己就还不曾全读懂嘛!
倒是可以分享一下我读阳明的历程。朋友嘛,大家都是朋友嘛~
紫金港有一座桥,叫做“阳明桥”,我第一次看见,觉得这个名字真好听!就百度了一下“阳明桥”。就知道了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一哥啊!
浙大人文学院的董平教授是研究王阳明的专家,他给本科生开了宋明理学的通识课嘛,我没选上,就去旁听了嘛。这算是初步认识了宋明理学。董老师的课我旁听过两个学期,大一一个学期,大四一个学期。网上可以找到董教授讲王阳明的公开课。我有一次拿着中华书局出版的《阳明先生集要》去找董教授签名,他虽然嘴上说这不是他编的书,按理说不该签,但还是写了“明体达用,知行合一”八个字。
说起书啊,还真是董平教授参与编著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是毫无疑问,最好的。
如果明代口语化的《传习录》读起来也觉得文言困难的人呢,可能首先要花一点时间先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这个非常简单的,读《论语》就好了,杨伯峻的译注就很好。可能这要惹专业人士耻笑了:没有听说过拿《论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今儿就让您听说一回。
要读懂王阳明,恐怕要先明白朱熹,尤其是朱熹注《大学》。我晓得的,有很多人,喜欢王阳明,就讨厌排斥朱熹。但我的想法是,不读朱熹,就不可能读懂阳明。因为王阳明的思想最可宝贵的,归根结底是在验证朱熹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同的、属于自己人生和生命体验而来的想法,借着《大学》的壳,而发挥出来。要发现阳明,就必须和朱熹对比,去寻求独属于王阳明的那部分,才能“判教”。
因此上,读过了一遍《传习录》,要往上溯源,读一读整个宋明理学发展史。这一方面的书,汗牛充栋了。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的《宋明理学十五讲》就通俗易懂。差不多读一读,再要好好读朱熹注的《大学》。
再回头读一遍《传习录》,基本意思就能拿得住了嘛。基本意思拿住了嘛,自己就明白接着怎么进一步去认识王阳明了,也明白要去找哪些材料来看了。
《王阳明全集》,至少要在看过研究王阳明的三到四本靠谱权威专业的书之后,又经过一番思考,才可能从他的那些奏折、诗词里读出一点东西来。这一点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
也是在读那些奏折的时候,我才认为,阳明思想的核心并不在致良知,而在诚意,也才认为,阳明先生并不讲心外无物,而是讲心从物上磨来、无事就无心、要事上磨练。你不看那花时,花就寂灭。但其实,你不看那花时,心也寂灭。心无内外。这也是阳明中道和禅宗中论的大分水岭处。(这段是纯私货)
读懂阳明难啊,因为他是儒释道三家会流、集大成,精深而浅显的人嘛!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呢?
不为什么,只因为我们需要让自己往上走。如鲁迅先生在《热风》里说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读阳明,有这种让我,向上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