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中班了,老师还是教唱歌、跳舞、做游戏,看着有的孩子认字、背诗、做算数,妈妈有些担忧,担心孩子被别的孩子落下,担心孩子上学之后跟不上。
妈妈动了给孩子转幼儿园的想法,想转到那种“小学化”的幼儿园,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跑在其他孩子的前面。
可妈妈又下不了决心,又没有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就这里问问,那里打听打听,想着让别人给她个确定的答案。
妈妈的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看到人家的孩子唐诗宋词的猛背,自己的孩子却还大字不识一个,相信没有几个父母能不担心。即使不担心,可能也会羡慕,可能也会想:要是我的孩子也能这样,该多好呀!
这就点到问题的本质了,父母担心的背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再说准确点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别的孩子好。好坏,只有放在比较中才有意义。
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好?担心这种情绪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我从不反对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我反对的是强硬的教育方式。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之旅,我绝不认为让一个孩子学会走路比学会几十首唐诗简单,更不用说一个孩子用3年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母语语法了。语法这东西,可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们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既然如此,语法的复杂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至少比乘法口诀要难吧。这么难的都能学会,认几个字、算几个数、背几个单词孩子就学不会?我不相信。
你可能会说,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研究了,孩子6岁之前就应该以游戏为主,以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为主,以内化基本的规则意识为主,不能以学习为主,因为孩子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还因为孩子的童年应当是快乐的。
这些我不仅知道,我还认可。正是因为认可,我才写了上面那段话。我问你,孩子学习走路痛苦吗?学习说话痛苦吗?不,他们可快乐了。还有,孩子有把走路、说话当任务吗?没有,他们就是在无忧无虑的吃喝玩乐当中,养成了基本的习惯,学会了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学会了走路、说话。
我还观察过,任何一个父母在孩子学习走路、学习说话的过程中,都没有逼过孩子,都没有给孩子考过试、打过分数。即使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走路再慢、说话再晚、吐字再不清楚,即使内心万般焦虑,也不会发火、拍桌子,也不会劈头盖脸的批评教育。孩子正是在这种自然的、随意的、没有压力的、取得一点成绩比如会叫妈妈了还会得到鼓励的环境中,神奇的学会了如此复杂的技能。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如果能看到这里,应该知道我要说什么了。让孩子学认字、学算数是完全可以的,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但方法要自然随意,要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不能给孩子莫须有的压力,批评、打骂就更不可以了。
如果父母的担心能让自己在这条正确的路上越走越远,那这种情绪就是积极的。反之,则危害巨大。
孩子的童年,6岁之前吧,是个给个性涂抹底色的阶段,确实应该是快乐的、安全的、明朗的、温暖的。有了这种底色,孩子才能更好的应对今后生活道路上的困难、压力和沟沟坎坎。
如果父母为了让孩子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多背几个单词,又由于控制不了自己的担心,用了强硬的、不适合孩子年龄的方法,导致孩子的性格底色有了裂痕,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不说别的,如果父母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吃够了学习的苦,比如背不过《咏鹅》就骂一顿,算错了3+3=6就挖苦上一通,分不清I还是me就熊一顿,让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超限逆反”,此生对学习再不感兴趣,那这种“领跑”还有意义吗?
我们老家有句说小孩的俗语,奶胖不是胖,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