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l Newport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学习黑客)。
著作:《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级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略》
一、深度工作简介:
特点:无干扰、专注工作、达到认知极限
价值:技能更新迅速,要求我们快速掌握
竞争激烈,社会要求我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1.1 新形势下的三类人将获得特别优势
1)利用智能机将工作做得漂亮且有创造性; 2)行业翘楚; 3)有资产
1.2 成为前两类人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使用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转化为实在的成果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Antonin-Dalmace Sertillanges
1.3 刻意练习 K.Anders Ericsson:
神经科学家认为该过程中,是神经元周围生长的髓磷脂物质起到的绝缘保护作用,保持神经元轻松有效运转。同时,在无干扰状态下反复利用该区域神经元,有利于髓磷脂的形成。
1.4 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
当从一项任务A切换到B时,不论A是否完成,我们的大脑都会继续思考之前的A项目,可能需要15分钟左右时间才能摆脱上一个项目的影响。如果对之前项目的关注度过低,那么注意力残留会更加严重。同样的,如果大脑一心多用,几个项目更加会互相干扰,无法达到深度投入,高效产出的良好状态。
注意:如果受到干扰,即使我们自以为没有理会它,大脑其实也会对其作出反馈。
1.5 特例:
有些企业高管已经养成了迅速高效决策的能力,可以根据下属深度工作后的结论做出良好判断,可能不需要自己花很多时间去深度思考某些方面的内容;
销售人员可能更需要与他人保持密切沟通,但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的拓展,还是应该实行深度工作策略。
二、深度工作的流行性及内在原理
2.1 为什么深度工作在当今社会很少?
主流思想和深度工作相违背,比如开放型办公室的流行
干扰对工作效果的衡量难以数字化度量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将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在生产能力和成果没有办法度量时,普遍认为越忙则做的事越多,本人越有价值。
“高科技就是该追随的”这样的误解,任何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都被默认为是创新的,必须的。
2.2 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创造如同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
(1)神经学角度——提高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足度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关注的是积极的事物,我们的内心乃至生活都会产生良好的发展。
如果在深度工作状态下投入大量的时间,大脑会认为你的世界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
高度的专注能力,以至于没有任何注意力留作思考其他不相关或令人困扰的问题。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当你失去关注点,大脑会不自觉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无所事事地度过一天会让人感到很空虚。
(2)心理学角度——心理学家米哈里认为,单纯深度工作本身就能带来巨大回报。(经验抽样法)
心流: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工作比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有内在目标,反馈机制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工作,全身心投入。
(3)哲学角度:
看得有点云里雾里,我的理解是,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更高的意义,即使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不大,但自己如何做事,对事物有着怎样的思考依旧有其价值,特别是一些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能够做好且有所得,其实也是一件相当值得鼓舞的事情。
我将活出我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三、如何深度工作
准则1:将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成为日常习惯,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1. 四种深度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 Monastic Philosophy:摒弃和最小化浮浅工作,达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这类人往往有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他们职场上的成就大部分依靠于工作表现突出。
美国科幻作家 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飞越修道院》
(2)双峰哲学 Bimodal Philosophy:将个人时间分成两部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来深度工作。剩下的时间做其他的事。 且深度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天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3)节奏哲学 Rhythmic Philosophy:将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比如早起先工作一段时间,或者每日打卡。
依照惯例每天完成一定工作,一年时间往往能看到显著的成果产出。
(4)新闻记者哲学 JournalistIc Philosophy: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可以投入深度工作,要求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价值有足够信心② 深度工作技能足够熟练。
Walter Isaacson “The Wise Men: Six Men and the World They Made”
2.内化习惯
(1)何处工作,工作多久
(2)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开展?避免想东想西浪费时间和精力
(3)怎样支持自己的专注工作?比如到图书馆时,只带与今天目标相关的资料。
3.如何实践
(1)将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对它们充满热情
(2)抓住引领性指标,对达成自己长期目标有利且是现在能够把握住的,比如注意本周的阅读目标是两本书,而不是上周我看了一本书。
(3)计分板:深度工作与达到的成绩相联系;校准对时间花费的预期。
(4)定期问责:每周回顾总结,制定下周计划(哪里做得好,哪里不好,是否有改进的方法等)
4.闲散时间的重要性
下班后到第二天上班前完全不考虑工作相关的事情,只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1)有助于提高洞察力(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道理,促使大脑想到新的解决方法,并将新的知识编码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2)补充专注所需的自主性注意力,也可以通过休息补充。比如与人闲谈、花园散步等,大脑被自然占用,不需要自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事项,所以自主性注意力会得到补充。
(3)晚间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为尽量避免大脑不自觉想工作,可以定一个结束仪式。比如回顾当天工作,确保已经完成,为未完成的事情定好计划, 假装完成,留待明天处理。
(4)对晚上的休闲时间有期待,更好地提高专注
准则2:锻炼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以上网为例
策略1: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段,在此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1)稍有无聊,遭遇点认知上的挑战,就把注意力转到高刺激低价值的事上,使大脑无法容忍没有新奇性。相应地,大脑思维减弱,很难再进行深度思考
(2)如果预设30分钟阅读时间,但此时开始无聊想玩游戏等,那么坚持下来阅读就是对本人心智思维的一种锻炼方式。
(3)如果确有需要在预设的离线时段上网,至少等5分钟,把上网的情感和实际上网的回馈分开
(4)设置预先决策,在某些特定场景做什么事情。比如等餐时可以电子书,听课程等,而不是刷网页和微信
策略2:给自己设定看似完不成的任务,发起冲锋 (优先性高、预设时间少于所需时间)
(1)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2)抵抗无聊和做简单好玩事情的冲动
策略3: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意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比如之前骑自行车车时,回想《学习之道》的知识点
策略4:记忆力锻炼
练习记忆力需要个人专注,即记忆力提升的同时,深度工作能力也提高了,如用宫殿法记扑克牌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1)尽量不用、少用此类工具,如确有需要,我们应根据自己个人和职业中决定幸福和成功的核心因素,来衡量工具优缺点并做出选择。
引申:不只是社交软件,我之前下载了各种笔记软件,想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我的知识库管理软件,所以到现在知识库也没建立起来。事实是,根本没有什么最适合的软件,工具能否发挥最大的价值,还是要看使用者的思维能力。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转而用更有价值、高质量的事情,比如阅读、练习乐器等。
准则4:摈弃浮浅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因为思考要做什么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2)确定行事准则,在某些场景下需要做什么事情
(3)将精力放在重要的几件事情上,比如做手账其实很花时间,而我也没那么喜欢做这件事,所以就放弃它了。
(4)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价值观,判断哪些工作是浮浅的,准确分类,仅保留不得不做的浮浅工作。
尽量在一封邮件、一次对话中就把事情说清楚,避免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