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状况,当跟一个人谈恋爱的时候,你发现,他(她)原来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或者是你已经觉得和他(她)没有太多感情,但是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是否该回去寻找曾经的爱情?
为什么我们放不下?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其实还有更多的事情,你会发现,归根结底,有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放不下。为什么会放不下呢?其实这就跟我们的进化有关了,在遥远的过去,祖先们身上穿的,嘴里吃的等一些其他必需物资,那是极为匮乏的,能够得到就算不错了,没有如今的充裕生活,包括其他的复杂因素。相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叫做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的含义指的是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更加令人难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应是收益正效应的2.5倍。
举个栗子:当你损失100块的时候,你要收益250块你才会觉得平衡。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老人家想赶走来公共草地玩耍的小孩子们,于是先给他们10块钱,然后等他们下次再来的时候给他们5块钱,再来的时候给他们1块钱。最后小孩子们虽然得到了1块钱,但被拿走了9块钱的痛苦要远大于拿到10块钱的快乐,于是小孩子就不来了。
怎样才能放下?
说到这里,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显得很重要,叫作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其实很简单,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自己是否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所投入。如果你再深入的了解一点经济学的话,你会听到里面会常冒出一句话,叫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意思就是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是应该基于当下和未来来做判断,跟过去毫无关系,因为过去付出的投入已经无法收回。
先举一个生活的栗子: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买衣服时,当你反复挑选,反复的试穿,不停的跟店员沟通。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时,你让店员便宜一点,她往往容易给你一个更便宜的价格,因为每个人都不想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这是一个人脑的Bug。
再举个商业上很著名的栗子:当年英特尔,1985年,英特尔公司危机四伏,内存业务受到日本很大冲击。当家人安迪,格鲁夫就想退出内存业务,进军微型处理器市场。但是放弃存量很难啊,毕竟有8000名员工,他们都干着以前的活。安迪格鲁夫就问他的合伙人,假如换个CEO来干,他们怎么办?
合伙人的回答是,当然进军微处理器市场。那一刻,可能是商业史上最有智慧的一刻。如果30年后的你穿越时空来到当下,会做你眼前正在做的事吗?
如果不要,为什么现在不放弃呢?
回到开头的问题,答案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既然我们的决定是基于对现在和未来的判断,当你发现他或她已经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不应该考虑过去付出过多少,虽然这样可能有点困难,但毕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引用一句李教授的名言:我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