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与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杀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了。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1]昔:过去,从前。
[2]先为不可胜:首要创造自己不被别人战胜的条件。
[3]以待敌之可胜:来等待敌人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时机。待:等待。
[4]在:在于,取决于。
[5]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不能强使敌军提供一定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6]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以强求。
[7]守则不足:兵力不足时就要防守。
[8]攻则有余:兵力充足时就要进攻。
[9]藏于九地之下:(把军队)隐于极深的地下。这里指巧妙利用各种地形,把军队隐藏起来,不露踪迹,使敌人无法探到虚实。九:古代用作虚词,表示数量极多。
[10]动于九天之上:(军队)进攻时,如同从九霄而降。这里指进攻时动作神速,令敌猝不及防。九天:高不可测的上天。
[11]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预见胜负不能超过常人的见识。见胜:预见胜利。不过:不超过。众人:常人,一般人。
[12]秋毫:指兽类在秋天新长的极纤细的毛,用来比喻非常轻微的事物。
[13]明目:眼睛明亮。
[14]聪耳:耳朵灵敏。
[15]战胜不忒(tè):打胜仗不会有差错。忒:差错。
[16]胜已败者:战胜已经处于必败之地的敌人。
[17]不失敌之败:不放过任何一个打败敌人的时机。失:丧失。
[18]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先打仗然后再去谋求胜利。
[19]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确保法制。道,政治。
[20]为胜败之政:政治修明、法度严谨的一方将成为胜负的主宰。
[21]度:原意是尺寸的长短,在这里引申为土地幅员的大小。
[22]量:原意是粮食容积的多少,在这里引申为人口和物资的数量。
[23]数:原意是数目的多少,在这里引申为部队实力的强弱以及可投入的兵力数量。
[24]称:原意是称量轻重,在这里引申为权衡利弊,即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做出对比。
[25]胜:从敌我孰优孰劣的现实中可以得到由何方取胜。
[26]地生度:敌我双方所属的不同地域决定了土地幅员的广窄。
[27]度生量:土地幅员的广窄决定了人口及物资储备的多少。
[28]量生数:人口和物资储备的多少决定了双方投入战争的兵员数量的多少。
[29]数生称:兵员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双方兵力的强弱对比。
[30]称生胜:双方兵力的强弱对比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31]以镒(yì)称铢(zhū):用很重的事物去称量很轻的事物。镒、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1镒等于24两,1两等于24铢,1镒也就是576铢。以镒称铢,在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
[32]胜者之战民: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
[33]决积水于千仞之谿:决开积水使之从极高的山顶冲下来。仞:古代长度单位之一,1仞等于7尺,千仞形容非常之高。
[34]形:形势,这里指两方悬殊的军事实力。
【译文】
孙子说:以前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会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的是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却是不可以强求的。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应该注重防守;想要战胜敌人,则应该采取进攻。实力不足的时候,要实行防守,实力强大的时候,要实行进攻。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藏自己就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九霄突然降下,势不可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普天之下都说好的,并不是最理想的胜利。这就像能举起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总能战胜容易被打败的敌人的人。因此,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善战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也绝对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因为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所以土地幅员大小不同;敌我双方土地幅员的大小,决定了人口和物质资源的多少;敌我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的多少,决定了军队和兵员的多少;敌我双方军队和兵员的多少,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弱;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了战争的谁胜谁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于失败的军队,就像用镒(1镒等于24两)与铢(1两等于24铢)相比较,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打胜仗的一方,指挥士兵作战,就像从万丈高的山顶上决开积蓄起来的水流,势不可挡,这正是双方实力对比悬殊而造成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