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杂谈 之三十一
昨天一个新教师留言说,他每天为学生呕心沥血,可是学生却不理解他,该如何做才能处理好这方面问题哪?那么,面对学生和教师的冲突,面对学生的顶撞,面对学生的的逆反行为时,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办?
关于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六尺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还有一个“仁义胡同”的故事,是说:
明朝年间 ,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的话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这两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不断将其加以演绎,个人认为,这两个故事更多的可以从理解的角度来看。试想,倘若没有相互理解,董家(张家)让了几尺,邻居心安理得,那就不会出现仁义胡同或者六尺巷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理解是双向的。
在学校里,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等,首先都需要理解。那么什么是理解呢?
所谓理解,是指每个人的大脑对人际关系分析后的理性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在人际交往中、理解的意思就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体谅对方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理解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交流是相互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理解就是懂得对方,就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一起交流。可以说,理解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相互理解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反,缺乏理解会造成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发生。
理解可以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就已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对于当时当地对方的处境、做法和想法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能体谅对方的心情。而这种理解,就会使人与人相处时多些融洽,少些冲突。
相互理解让人学会体谅别人。体谅是沟通的桥梁,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要多体谅别人,时时处处换位思考,遇事要先替对方想一想,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处理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误会和隔膜。纵观一些问题或矛盾,往往是在当事者不了解真相、缺乏理智、没有耐心、缺少思考,未体谅对方、未反省自己的情况下发生的。其次,要有仁爱之心。仁爱能融化无边的隔膜。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和恩怨总是在所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和事,用仁爱去化解各种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总之,理解是风,吹散了战争前剑拔弩张的黑暗;理解是雨、洗涤了蒙蔽在心灵深处的尘埃。愿我们每位教师学会理解,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多从自身找原因。
今天关于理解的话题谈到这里,明天继续谈学生不理解老师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