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阅读率2015比2014年增长了4.5个百分点,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信息时代,文盲不再是指不认识字,而是指不知道从海量信息里面提炼有用的信息,而这些都在强调阅读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5个小技巧让孩子爱上读书!
1、为孩子读书,创造环境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都没有我幸福,因为我有一个为我阅读的母亲。如果母亲给孩子阅读会让孩子觉得温暖,当他们享受这种温暖的时候他们就会爱上读书。家里要必备一些书,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现在我们很多家长舍得给孩子们买很贵的玩,很多漂亮的衣服,却不舍得给孩子们买书,在市场上一个好的玩具价格在200左右,孩子可能玩几天就觉得不好玩了,于是这200元的价值就没有了,但是200元可以给孩子买10多本书,如果孩子喜欢这些书,他会反复看,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在美国的时候,尽管美国的图书馆非常方便,但是我还是会淘些书放在家里,这样的好处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有书的环境,而且这些书孩子们会非常熟悉,他们常常把书拿出来当作玩具玩。后来,回国后,考虑到国内图书馆不方便,于是我淘了将近3千册书回来。现在,经常能看到女儿起床就拿着一本书放床边看,睡觉的时候也会拿着一本书翻看。家里来客人了,就拿着一本书让客人给她读故事。现在女儿2岁多一点,我相信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她是不懂的,对于她来说书更像是玩具,她喜欢看里面的图,喜欢把书弄得到处是,于是家里总是乱乱的,喜欢拿着书找人交谈,儿子也经常跟我说,妈妈我们来聊天吧,聊书里的天。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长大后一定是个爱书的孩子。
2、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生字,在第五页的时候他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猜出了这个词的意思,但是在第十页的时候他又不认识了,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知道自己无法完成别人可以完成任务会给他们一种挫败感,他需要时间独立思考把问题解决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而家长不给孩子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直接帮助孩子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挫败。所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能干的父母的孩子总是显得很懦弱,有一句古话叫“勤快娘”养“懒孩”正是这个道理。因为自信是要从孩子自己独立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培养出来的。那么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呢,我的方法等孩子主动来找我,如果孩子在自己“鼓捣”很久还没有解决问题,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会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如果需要我才会帮忙,如果他不需要,我就不会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到最后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在孩子阅读过程也是这样的,如果孩子碰到生词就来询问或是你以为孩子不知道就开始给孩子解释那么阅读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可能到最后孩子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阅读一篇英语文章,如果碰到生单词就查字典这种效果肯定不如把文章读完,把不懂的记下来再来查字典效果好。
3、不要总是测试孩子
(一)测试孩子的意义
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总喜欢指着一个字问孩子是否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如果孩子知道我们心理会有些沾沾自喜,心里感叹,自家孩子真聪明,但如果不认识,可能心里感叹,怎么这么笨呀!我们总是忘记孩子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学习。他们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在这种条件下,单单以认字多少作为衡量孩子的是否聪明的标准一点价值也没有。因为认识4千个字和认识400个字区别不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就一个个的符号,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就像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学数好像没有用一样,因为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数学教育就是一个个的符号,例如我们学习2+3等于5,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字,然后让6岁左右的孩子拿出手指来算,孩子刚开始一般都非常有兴趣,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觉到好奇,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厌倦了,玩手指对他们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而且重复的使用手指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渐渐的他们开始放弃数学,并觉得数学一点用也没有。同样的汉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堆堆的符号,对孩子来说除了可以让家长炫耀我家孩子很聪明可以认识好多的字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要总是测试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我觉得我家孩子通过PAD认字的方式并不好。并且反对家长给孩子买认物或是识字大卡之类的书的原因。这里面的区别我在《不一样的中国书店和美国书店》有详细讲过。
(二)
常常测试孩子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因为他们担心出错、受到惩罚、丢脸,让父母失望等,慢慢的他们把注意力从阅读的体验转移到认字上,从而忘记的阅读的真正目的。
有时候我们喜欢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把故事复述出来或是问一些问题以此来了解孩子是否理解了,结果我们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但是当他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却可以非常详细的给小伙伴讲述这个故事。那为什么他们不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是在测试他,我们的谈话是不平等的,他们会想:我知道的答案不可能是对的,不可能那么简单,否则他们一开始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不说他们真正知道的答案,他们可能失望地胡乱给出个答案或是什么都不说。大家在玩答题游戏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如果问题太简单了,总会怀疑出题者的用心,或是不相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如果问题太难,自己不会又会有些挫败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家长应该放低心态,不要用问题的方式来测试孩子,毕竟谁都不喜欢被测试的感觉,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心态讨论问题,家长可以先说一些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询问孩子的想法,我想这样孩子会容易接受些。
朋友小A每天晚上都和儿子一起读四首唐诗,小A读一句,儿子读一句,读了一个星期后,她非常想知道孩子是否认识这四首诗里的字,但不想测试孩子,于是她想了一办法:让儿子领读。儿子非常高兴并且出色的完成任务。于是小A知道儿子四首诗都认识,儿子非常愿意领读,而且越来越喜欢和儿子一起读唐诗,读的诗也越来越多。
4、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发现阅读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回忆下,当孩子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想着马上纠正他,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喜欢被纠正,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谦虚,而是因为我们马上被人纠正错误后可能我们就失去了自检的机会。而自检这种能力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他会让一个孩子更加自信。自检的孩子经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而一个失去自检能力的孩子他需要从别人那里寻找答案。当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他们拿着作业问家长他们这样做正确吗?家长回答,你认为呢?孩子会开始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因为这时孩子的自检能力还在萌芽中,但是当一个初中的孩子拿着作业问家长,你觉得我做得正确吗?一个失去自检能力的孩子可能会很吃惊,觉得老师是不是有问题,因为只有老师说的才是正确的,不管老师说的是什么?他们做事情的标准就是老师说的标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一样的执行,全然忘记了思考老师说的是否正确。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作者曾提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次学校为了搞一个母亲节活动,要求每个孩子在周末回家时,给妈妈洗一次脚,然后写一篇文章,谈自己给妈妈洗脚的感受。这个题目让她的女儿有些为难,作者也觉得很为难,于是他们尊敬母亲的方式改了一下,改为让女儿陪妈妈去散步聊天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女儿对母亲的尊敬和喜爱。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给妈妈洗脚都会让孩子觉得有些为难,但有两个孩子写的是通过洗脚,发现妈妈的脚那么粗糙,长满了厚厚的茧子,他们因此心疼妈妈,决心以后好好爱妈妈,用好好学习来报答妈妈。但并不没有描述妈妈为什么长茧子的原因是因为工作,还是因为穿高跟鞋。所以很难让人相信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而孩子不经过独立思考,以老师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就很容易形成这种结局。所以在孩子发生错误的时候,不要马上纠正孩子的错误会,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事实上,孩子在不受打扰、没有催促、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的情况下,他们是可以发现并纠正大多数的错误的。如果你没有发现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你没有给孩子时间,第二,看到孩子做错了,马上就指出了。如果你愿意等待,一定可以看到。
5、外出时随手带一本书
我们发现在生活中爱书的人总会随手带一本书,这种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孩子,外出旅游,探亲都可以给孩子带一本书。这个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打发无聊的时间,2、可以让孩子爱上读书;3、当旅行的时候太长没有话题可聊的时候,看书可以扩展我们的思路。一次,女儿生病,我们一起去看医生,等待的时间很无聊,女儿看起来有些不耐烦了,儿子开始看那本恐龙书,给女儿讲里面的恐龙,然后两人开始津津有味的讨论起来,等待的时候很快就过去了。
让孩子生长在一个有书的环境,随时都能看到书拿到书,相信我,孩子一定会爱上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