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大脑终于捕捉到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你的年龄越来越大,家族成员越来越多时,家庭在每个节假日团聚的可能性会变得越来越低。
这么多年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略了这个事实,忽略了这么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想想我刚结婚的时候,我们的两个女儿年龄尚小,诸如“应该在哪里举行圣诞节晚宴”的问题从来没有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过。那时的我们是典型的四口之家,世界各地都有相熟的亲戚朋友。我们会在家里烤制火鸡,有时邀请一些好友,有时只有我们四个;或者五个,当我母亲仍在世的时候。那是充满饕餮美食的一天,早餐我们会享用香料蛋糕和苹果卷;午餐是南瓜汤,饺子和精致的烤小圆面包;而当夜幕降临,那只大得不可思议的火鸡炙烤出的油花滴落到铁盘上发出滋滋的声音,传出一阵阵带着香气的烟雾,总是熏得报警器响个不停。这是让我们心怀感激的一餐。彼时彼刻,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拥有当下的时光和食物的美好
但我依旧会觉得,我的女儿们错过了一些更盛大的家庭聚会。那种她们在书和杂志中读到的,在电视上面见到的场景:长长的餐桌旁围坐着表哥表姐叔叔阿姨,祖父祖母在享用了一顿大餐以后打个小盹,大家分享各自的故事和只属于家人之间的玩笑话。“耐心等等吧!”我在心里悄悄说。等到你们也拥有自己的家庭,时间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的。
天知道那个时候的我怎么会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我是家里从波兰来的第一代移民,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并没有意识到一些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能教会我的“美国常识”。在家庭内部和家庭成员之间,我们正经历一场重大的转变。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原有的家庭会不断地分裂重组,形成新的关系,就像雨后不知道在哪突然出现的一簇簇新蘑菇一样。
在我自己的家庭里,我和那个时候的丈夫离了婚,而后我们分别步入了一段新的恋情;我的女儿们也都结了婚,在她们新组建的家庭中,至少有一对姻亲有世代相传的节日传统。只有一个女儿住得离我很近,而她们的父亲(我的前夫)也住在离她们相隔甚远的地方。好吧,我想我得接受这些状况。但是接着我又陷入了眼前这种令人抓狂的窘境:食品商店的标语,电视媒体的广告,无处不在的暗示使我不得不发问。 我们这顿盛大的感恩节晚餐,究竟该怎么办呢?
最初,即使我的女儿们都搬走了,我依然会烤制属于家庭的火鸡。有的时候她们会一同回到我这里来;有的时候我会带好烤盘和温度计,去她们家里烹饪这道佳肴。我钟情于制作这道美味珍馐,以为只要我执着地端上这道菜,她们就会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但年复一年的,我看到了每个人脸上逐渐显露出的压力。年长的父母有了新的伴侣,意味着并不是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对于像原来一样共同度过圣诞节的夜晚感到激动万分,她们更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晚上。
我的女儿们小的时候常常哼唱一首歌,歌名叫做“熟悉的陌生人(意译)”(选自《自由自在一家人》)。这首有关离婚和重新组建家庭的歌曲却有着温暖又令人安心的氛围。“你并没有失去你的父母,而是多了一个可以爱的家人。”但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这些人的圣诞节夜晚,似乎并不属于同一张餐桌。
即便每个人都愿意忘记过去破裂的关系,家庭里的男女老少能够接受每一段萌发的新感情,也并不意味着,这样一顿圣诞节的晚餐刻意带来的团圆,是一件好的事情。我们大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点是:有太多人了,有太多“家”了。如果我的女儿想要邀请她的父母和父母的新伴侣,那我女儿丈夫的家人呢?谁又该负责往返于那条寒冷、漆黑,覆盖着12月末积雪的小路上接送众多的亲戚朋友们呢?
今年的我,理解了孩子们身上背负的家庭节日团圆之重。为了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与身边的人迎合那些固定的习俗,他们付出的有点太多了。而对我来说,好的父母是那些学会如何“袖手旁观”的人,是那些敢于给出自己的信任,让孩子们消失在视线尽头的人。她们会回来的,如果不回来,也没有关系。
所以今年,我心甘情愿地打开窗户,将笼中的鸟儿们都挥赶出去。这是从她们出生33年以来,第一个不和母亲在一起的圣诞节假期。她们的父亲会陪她们一同度过这个夜晚,也没有人再要求孩子们在节日的第二天匆匆忙忙地赶去面对另一个充满爱和人情味的家。
现在,要是媒体能够淡化大家庭圣诞节聚会的消息就好了。我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调查,也不知道具体的数字。 但是,如果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只在我的家庭里上演,那么也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这个节日独自一人享用精致的晚餐,为我们所爱的人能够被这么多温暖的爱和亲情包围而感到高兴。这不是她们在这一天之内可以拥抱完的亲情,不能是,也不需要是。
——————————————————————
圣诞节装扮把咖啡的香气衬得格外浓郁,星巴克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突然飘来了旁边父亲对儿子说的话:“等你长大了,没有什么东西是贵的,都便宜。”顷刻间,一张张斑驳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承载在父亲肩上的现实压得他分身乏术,但依然努力抬起头提醒儿子别被现实的枷锁禁锢。“这不是你会经历的未来。”话语间的肯定,混杂着对儿子的信任,和一丝负气。他似乎看见了那个世界,那个崭新得令人惶恐的未来。
这复杂的情感让我的眼角湿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女,面临着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习惯,各色的花落在各自的土壤里结出不同的果。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是一样。中国式的家庭,繁文缛节谈不上,但大多少不了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体现一下必要的存在感。这种人情的味道寄托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也享受灯火通明袅袅炊烟传递出来幸福的香气。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份亲情的代价慢慢变得沉重了,有些令人疲惫,带着这个时代独有的酸楚和疲劳。远在各地工作的子女们常常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奔波于过节回家的途中,好不容易到了地方,把手里的大包小包放下,吃个饭,再把家里的大包小包收拾好,也差不多就该走了。妈妈经常说,现在的节日都没有原来的味道了。笔者尚且年轻,记忆中的春节和中秋的样子,也模糊成几盒开了封的月饼和爆竹闪耀过后一地的红色纸屑。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做点和节日有关的事情,赋予节日一些真正价值的机会,越来越少。
子女遵守的诸多习俗是本分,也是责任,但若因此磨灭了原本的亲情,便有些得不偿失。既然心知肚明你我之间的亲情,何必固执,强加多余的深爱呢?如果节日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新年的钟声也不过是十二响儿平常的敲击罢了,靠得近了,震得耳朵生疼。我们需要做的,是留给每个人多一点时间,寻找属于这个时代节日的含义,而后在习俗里烙下我们的印记。正如当文中的母亲决定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美好的一天时,可能恰恰给了她们圣诞节应该有的样子。
生活需要的,是多一点仪式感,而不是多一些仪式。
感谢作者:NINA CAMIC 编译:马修
创意家空间|体验家文化|更多千万家庭里的点滴故事,关注公众号:familyforever研习社和小编聊天还有机会获得惊喜家居服体验套装 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