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体人民精神的凝聚,虽然它产生于大众,引导着大众,似乎大众并未将它们当回事,就这么漠然的生活在其中,看着,听着,感受着。或许愉悦了,就点点头,叫个好。大概就只到这儿了。
当然,也有那么些个人顺着历史的脉博,一路探过去,挖掘着文化深层的意义,用手像护着摇曳的火苗一样,从远古带着它的一丝气息慢慢走来。
与之相比,我们这些读了些书的,三五小聚,开口就谈文化真是浅薄的很。如我与人谈到对日本的喜爱总不过是因为喜欢它的文化。因为那里有太多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的土地上,它们大多被破坏或消失不见,但在日本却被很好的保存和继承。
那若深究喜欢的是怎样的一个文化了,估计细说了会越发显得模糊,最终稀薄的只剩下一种感觉,因为那本就不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热爱,而是对文化一种抽象且不具体的好感。
幸好,每每谈到日本文化,总归是寺庙的古朴,茶道的清寂,极致的完美,不添麻烦的感恩,大家一场感叹就结束了,若要继续追问那样的文化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后世的,我们又能回答多少了。所以,我们多数人对文化的喜欢,估计都只止于一种感觉吧。
忙碌与工作和家庭的人很少会在学问上去做研究,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有限理解,让我们对“产生与出现”一词总会轻飘飘的归结为偶然,文化的存在也定义为一种偶然。似乎自己不能详细解释的东西,用偶然一词即交待了它的缘起,也显示了它们的神秘性。
然,跨越千年,我们高高地站在上空俯看那发生的一切,那不是偶然,而是规律渐起时在某一点的觉醒。正如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也是一种偶然,只因为饭后随手翻看的一本《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老公是个囤书却不看书的人。家里总散落着他不知何时买回的书。我虽喜欢看书,但所知有限,又只购买我喜欢的书,所以书目种类是非常局限的。若不是老公囤书很杂,好多书我从不会去留意的。包括我今天拿起的这本《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虽是偶然,但只数页,我就被狠狠的击中了,最深处的浑沌被慢慢推开。你以为这是一种偶然吗?不是,因为我对文化一类的东西一直想去深入,想去了解,我不愿将有限的时间蹉跎在电视剧中或是网络中,我试着多接触一些世界曾经存在或者一直延续的用各种形式展现的人类精神,我想通过对它们的认识,让自己的一生更富足,而不是只停留在物质生活的丰厚。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才会被书中内容所打动。所以,所有的偶然下面必先积聚了无限的能量,在某一时间就显现出来了。
原本想直接在喜马拉雅用语音的形式,将书中精彩的地方分享出来。后来想想,总得开篇大致描述一下情境,才不显得突兀。殊不知,短短的几句开场白竟洋洋洒洒的写出了这么多个字的感想,那是要喧宾夺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