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奋斗在杏坛的耕耘者们:
安好!
行文开始代表吾界众生向刚刚离世的于永正老师表示沉痛的哀悼,对于杏坛巨星的陨落感到深深的惋惜。于老的离开,教苑少去了辛勤耕耘的身影,但他老留给后人的关于语文教学,关于语文的睿言警语仍似苍穹明星,为广大语文人指明前行的路。
告别逝者,回到当下,观照生者。老师们,从播撒人类智慧的成果,传承人类文明文化精粹的高度,你们所从事的高大上的职业,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企及的。从这个层面说,你们不应该受到世人的礼赞和景仰,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语你们也当之无愧。没有你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付出,人类终将生活在蒙昧愚拙之中,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必将断续。如果真的陷入那样的境地,这对人类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来说是危险和可怕的。
既然承担如此的重任,你们就应该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好好的保护自己。只有好好地“活着”,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里的“保护”与“活着”所含括的意蕴是多元的,简单地可以分成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富足。人类有高人为后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用语简俗,但所揭示的道理却是深刻的。作为杏坛的耕耘者,一棵棵待删剪的幼苗还没有成形,还不能硕果累累时,说明你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应尽的义务还没有尽到。既然“革命尚未成功”,你辈就应该“继续努力”。从这个层面上说,身体的健康是关键。没有一副好身板,你们不可能有“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的精力。一旦没有了基本的披星戴月的功力,在漫长的征程中就可能被淘汰。
道理说起来既简单又明白,可是具体到现实时就没有了保障的依靠。先从权威部门进行大量的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平均寿命不到六十。也就是说,在“春蚕”还没有吐出体内所有的蚕丝之后就光荣了离开了为之奋斗的岗位。青丝浓密的健硕少年到佝偻蹒跚的中老年,这中间踽踽独行品尝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知道。当即将告别不属于自己的日子,刚想步入自己的世界“颐养天年”时,因为超负荷的透支,身体的各个零部件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检修维护而渐渐失灵,最终在退休的临界点倒下。人类的哲人有这么一句话:“世间万物除了身体属于自己的,你什么也没有。”乍听此言似有夸大之嫌,但静而思之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既然你们同族类已经给你们以警示,就应当引以为戒,牢记于心。一部机器,不论其有多高效,多神奇的功能,一旦出现病故,所有的畅想和勾勒的蓝图都只能停留在思想的层面,很难变成现实。与此同理,如果体力不支,纵再宏大的理想,也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诚然,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物质实现极大丰富,文明和文化取得不断的进步,是因为有很多舍小家为大家,去小我而成大我的无私奉献。从奉献的精神层面,他们的可歌可泣着实值得敬仰,但从生命存在的角度看,这种“舍我其谁”的付出多少有一点惨烈。诚如鲁迅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所持的态度一样——在有原则地活下来的前提下,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不论是何种生物体,如果生命权被剥夺什么都变成了虚无。当然,这里的活着不是苟延残喘的苟且偷生,也不是残存生命的气息,而是有质量地活着,活出一种姿态,活出一种风采。话虽这样说,但“面对惨淡的人生”,抛开其他的职业人,单就杏坛的耕耘者者一群体看,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又有多少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撇开内因(因为是自作自受,没有耗费文字的必要),单从外因看,尽管从思想的高度把“尊师重教”的口号喊的响彻云霄,但那仅仅是洪亮的声音,真正落地时就“轻如鸿毛”了。
从社会存在感看,有多少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从社会的认可度看,有多少非职业人发自内心的对教育和教师职业投之以敬畏和仰慕;从国家的层面看,尽管红头文件白纸黑字写着教师的待遇与国家公务员的待遇相同,甚至要高,但真正落到实处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这种冰冷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教育及教师在各大新闻媒体的出镜率却始终居高不下。这种关注,不是出于社会对教师的不公而鸣不平,而是以带刺的眼光挑出琐碎极尽文字渲染之能事,进行长篇累牍的造势(当然,对于少数的害群之马口诛笔伐也是过轻,当处于极刑,千刀万剐也不为过)。对那些以文字和镜头为谋取生存资本者而言,自己不鸣则已,一鸣必惊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是谨记了世界伟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其乐无穷”的训诫。试想,每一个尚未失掉良知,对职业还抱着热情的长时间处于这种四面围堵的环境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生活和工作,他们怎么可能能够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快乐与幸福,他们怎么可能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们的先人曾经说过:“当你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你必须尝试改变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活出生活的味道。”于老在本应该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的年龄与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后驾鹤云游,从2014到2017这几年的生活写照你们从他的《病中吟》中可窥一斑。尽管老人以积极乐观与疾病做斗争,延续了生命的轨迹,多欣赏到社会的变化,但个中艰辛和痛苦则是局外人无法想象的。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标杆,他在人类语文建设和教育方面留下的精神财富真正起到泽被后世的作用。但命运不公平的待遇,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却遭受如此折磨。“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仙逝的于老是立在你们面前的一面镜子,作为生命的存在,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继续前行的条件;作为职业人,守住职业的底线“尽吾力而无悔”是根本。不管世事阴晴冷暖,学会自我安慰和疗伤足矣!
谨以此文悼念于永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