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乌镇戏剧节,孟京辉的《茶馆》首演,带来了一阵又一阵的议论。现在可以了解——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议论理解成人们对于先锋话剧还需要时间消化,也可以理解成导演任性地想套用老《茶馆》的外壳以宣泄自己的情感。
总之,本剧确实让人费解。
从杭州大剧院出来的时候,已是晚11点半,好郁闷,地铁都没了,在细雨里等车,想起刚刚看完的《茶馆》,顿时觉得肚子空空,脑袋却消化困难。
当初是冲着什么来的?很多人是为了文章吧,但在这里,文章的存在感却是最低的。还不如性感的齐溪。
骨感钢架·把工地搬上舞台
看完孟京辉的《茶馆》,脑海中十万个为什么。最大的“为什么”就是,这么多的表达和思想,为什么偏偏相中了《茶馆》的“皮囊”。毕竟,除了台词、人设用了《茶馆》,与原版大相径庭。舞美、服装、剧情,各种意义上的颠覆。
我承认,工业化、后现代的舞台背景还是很震撼的,但也从掀开大幕的一刻开始,就已经不是原来的《茶馆》了:骨感的钢架,像个工地现场,让人想起王菲在《大腕》里唱的:什么高楼,什么大厦,钢铁能连成最幸福的家。
干燥台词·始终不老的王利发
整场下来,台词就像流动在剧作表面的一层浮油,和剧情格格不入的违和感,却像冬日里容易起皮的皮肤,干燥得不容挠痒。
茶馆里的人设都穿着现代的休闲服装,一动不动地坐在简易的椅子上,面朝观众分散在舞台各个角落,声嘶力竭地“朗诵”着老舍先生的原著台词,即使是对白,也始终面朝观众,相互没有对视和交流。
三个半小时、无中场休息的超长演出中,王利发从年轻到老去,始终T恤到底;秦二爷过得凄惨,却仍精神矍铄地说他牙掉光了,说话竟一点都不漏风;王利发和小丁宝的对话,穿越到外太空的平行宇宙;中途还有乱入的麦当劳点餐环节,集体蹦迪泼红酒环节……
行为艺术的葬礼·文章被转动舞台抢戏
要说这部话剧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最末,文章在转动的方形舞台上的独白。
可惜,那个巨大的方形舞台成功去“抢戏”了——整整转了20分钟,里面摆放的桌椅、茶壶不停摔落,发出不规律的巨大响声,越洒越多的A4纸从舞台高处飘落,像行为艺术葬礼……
于是,观众的注意力就在——文章如何从舞台的一侧攀爬到另一侧,担心他会不会抓不住掉下来……
常四爷·才是全剧高潮
不知道,在乌镇之后的几场演出中,是否有“常四爷”一段自由发挥。
也许是因为前几场的争议很大,在杭州的演出中,“常四爷”才来了一段独角戏。他不停地给那些逝去的伟人打电话,吐槽自己的苦闷,也替观众吐露心声:“都不知道这群人坐在那干什么,明明看不懂,难道是想证明自己有文化吗?拍个朋友圈不就可以证明自己有文化吗。”他还调侃导演:“在演出前非得跟观众解释,越解释越不明白,干脆把中场休息给取消了,就怕观众跑。”
但跑的已经跑了。可据说还有人专程看第二遍。
也许在其他城市的演出中,“常四爷”也有独角戏,只是发挥不同吧。不过正是因为这段独角戏,让观众有了突如其来的好感,也从他的表达中看出了这部剧的大概意图——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喜欢给自己找烦恼的。
没错,这是一个很大的题材。孟京辉想表达的东西非常多,以至于整部剧被塞得满满的,让人难以消化也正常。所以“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这表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