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魏村,既不是走亲访友,也不是公干商务,只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古戏台。便心里痒痒的,想去看看。
已是隆冬时令,到达魏村时已近晌午,随便进了一家“农家乐”,店主满面春风,热情邀至雅室,一时茶香菜肴,嫩笋鲜鸡,便想起宋朝著名词人陆游《游山西村》里的词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饭毕起身,柜台前微信一扫,即可走人,那感觉像吃免费餐一样的爽快。
行百十来步,见一山门,拾级而上,一幅黑底流金行体楹联映入眼帘:“三王泽九州报应世上忠奸善恶,一台名四海演绎天下离合悲欢。”眉额横书“紫气腾晖”四个大字。
原来这庙自成一院,四面红墙灰瓦围封,独一山门供出入。进得院内,自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安排三王正殿、献亭和戏台,两面画廊相映,松柏常青,幽静古朴。墙外尘世喧嚣,院内净土清音,一片天地,两样世界。
这座庙里供奉三尊神:一曰牛王神,二曰马王神,三曰药王神。牛王司掌耕耘,马王司掌出行,药王司掌体疾,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数千年来,到底演绎出多少褒忠惩奸扬善除恶的故事来,也无从一一考究核实。庙里本供奉三王,立碑只书“牛王庙”,何故?我猜想,我们这个民族源于农耕,且“民以食为天”,耕田稼穑,输肥载物,牛之功劳大莫属焉。更何况牛之稳健、忠诚、厚道、宽容等,岂能他物可比?
天下神祇寺庙,其数几何,焉能尽知。可以肯定的是有庙宇必有戏台。庙宇坐北朝南,戏台筑南向北,中轴一线,两端相照。戏台旧时亦称巫台、乐台、舞台等,斗转星移,历史变迁,想那神祇也有孤独寂寞之时,人世也有受神恩泽求佑之愿,除平常焚香叩拜之外,尚有初一、十五或年半岁末大吉大利之历,击鼓敲锣,燃鞭鸣炮,穿绫披彩,作词谱乐,吹笙操琴,踏毯登台,以歌舞之,以乐奏之,以词颂之,好一派与神同乐景象。
魏村古戏台,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华夏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戏台之一。戏台台基高一米,呈正方形,四根木柱为支点,撑起上顶檩椽棚坡,雕梁画柱,琉璃瓦脊,藻井缤纷,递进规圆,抽象出古老民族认知的天圆地方历经千年风骨铮铮,岿然不屈。小小戏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成为民间传播礼仪文明的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平生不识三五字,难读史书一二本的历代乡民,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讲起那中华故事娓娓道来,靠的就是这小小戏台。
……
魏村戏台还有一个最直观的特征,一看便知。戏台除正面戏口之外,左右两面皆开口,因此每有开戏时,台下看戏者三面可观,这种极其简单而独到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戏迷的需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欣赏到如此雅致的戏台。
魏村戏台
元代戏曲发达,在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堪为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一个个元曲大家如雷贯耳;《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春閨梦》,一部部经典剧本赏心悦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经梨园优伶苦心排练,搬上戏台,便精彩无比,美轮美奂。生旦净末,演尽人间百态样;唱念做打,惊乍九州好功夫。皇宫相府,漂泊人家,落难秀才,閨阁春困。总之,天上人间,风雨雷电,万水千山,岁岁年年,登上戏台,拉开帷幕,全能上演。我经不住这一幕一幕的诱惑,迈上戏台中间,亮了一个扮相,平民百姓,霎时摇身竞成了凛凛正气、刚正不阿的包青天……
再见了魏村戏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园。
作者宋国斌,2019岁末于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