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你是否尝试过突破舒适区?如果尝试过,是用什么方式,效果怎么样呢?”
<问题说明>
今天是关于“有目的的练习”最后一天的思考和探讨。前面的探讨可以参见下面的链接:
#启发日记#070 20年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5年的司机强吗?
#启发日记#071 既然那么努力了,为何不让努力更有效果呢?
《刻意练习》说到“有目的的练习”的第四点: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管理学大师诺尔·迪奇(Noel M. Tichy)提出关于认知世界的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最里面一圈。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学习区:中间一圈。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这时候所处的区域是学习区。
恐慌区:最外面一圈。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只管去做》里,邹小强把这三个区域用具体、复杂两个因素构成的坐标更明显的区分出来了。
面对这三个区域,最佳的应对策略是:
个人或企业成长的条件是远离舒适区;
理想状态是保持适度的紧张,始终处于学习区;(想起了梭伦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
但无限度地增加工作量无异于把人引入恐慌区,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为了从舒适区顺利过渡到学习区,邹小强提出的建议是项目分解和项目化解。
➢项目分解是拆解出明确的步骤。这个相对容易。
➢项目化解是要解决过程中的难题。有两个维度可以做化解。第一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第二个维度是:我如何才能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具体。说白了,就是把复杂、模糊的写书项目往学习区这个象限拉。
磁石走出舒适区的尝试
磁石一直注重思维方式的提升,已经帮助小伙伴在这方面的提升。因为自己的优势在此,也喜欢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可能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太重了。不过这是好事,也有明显的不足。好处是提升底层思维,再去解决表明问题的时候就游刃有余了,可是提升底层思维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而且难度不小,在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后,很容易使小伙伴们望难止步。
磁石最近读了《一页纸创意思考术》,丹·罗姆借助可视化的简笔画使思维过程变得容易,是个非常有力的思考工具。我也非常认同。确实如同罗姆所说,在这里,画图不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而是一个思考过程。学习简笔画思考法对于我的难点是,常年用电子产品和键盘输入,基本没有动过笔了,再去动笔写字或者画图貌似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了。借着《刻意练习》的提醒,尝试学习简笔画思考法是一个从舒适区到学习区的突破。
具体的,可以从第三章开始(作者考虑非常周到,理解我们这些无基础的手残学习者,一步一步手把手教起),接下来的一周七天,每天完成一节的练习。看了看目录,还是比较容易的,就是需要大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