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段新奇的广告、一个新的电子、一张别出心裁的设计稿、一首新曲子、一个新的作品、一部别样的电影……可以说,创意每个人与生俱来。只是,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
为何有些人新点子层出不穷?
我们常说“灵感”,它究竟从何而来?
为何我有时候经常遇到,而有时却经常处于“枯竭”状态?
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究竟为何事?
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
在《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只是创造力往往会因受到各种阻碍而逐渐开始进入沉睡状态。”这也是为何看到这本《异想,天开》就心动不已。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不,我想用这本书的书名来解释——异想,天开。请别忽略了中间的逗号!
这些能够发挥极大创造力的人,不过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罢了。是的,极为普通。普通到一打开目录我就傻眼了——
这不就是小时候常做的事情?
这不就是长辈们一看到就极有可能说“不学无术”、“懒”、“调皮捣蛋”“浪费时间”诸如此类话语的事情?
这不就是每个孩子必经却无奈被剥夺的事情?
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心灵课程一直在提倡我们去做的事?
……
我看过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短短2天的时间可以写出上百首有涵义的诗;我也遇见,那些曾经被贴上“好动、叛逆、不懂感恩”等标签的孩子,写出让现场家长感动到说不出话的场面。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且每周都会有奇迹发生(应该这么说:这不是奇迹,只是我们以前不知道,认为这不可能存在罢了)。不信?联系我,我带你亲身感受。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包括我们也是,只是大部分成人“天才”和“艺术家”的本能几乎被埋没。
那么,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找回失去的创造力(或者该说被埋没的创造力)?
作为父母和老师,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作为孩子,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创造力并发挥出来?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们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
——毕加索
一起来看看富有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吧,嗯,他们只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今天分享其中的两大重点:充满想象力的玩耍(第一章)和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第十章)
【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至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那些场景:在树林中自由奔跑,和小伙伴们玩角色扮演,躺在溪水边、脚丫子踩着溪流,闭着眼想想着我们在某个梦幻王国……可以说我现在写作时的素材有一大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各种“旅行”及长大后真正的旅行,还有最近两年养成的晨间笔记(具体见《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记录下来的灵感和梦境。当然,生活中的观察、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而来的资料等也不可或缺……
都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用填鸭式的学习取代了玩,甚至周末、小假期、寒暑假等更多的是看到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甚至比上学时还要忙。我并不是不赞同有兴趣班,只是,需要留给孩子玩的空间和时间。表面上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为“玩”被剥夺而损失的代价,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异想,天开》书中所说: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会运用内在的好奇心,将不熟悉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事物,而玩耍则成为试探物体意义的方法。
儿童在用物体进行建造和玩耍时,常常会投入到寻找个人意义的过程中,这是持续不断地理解他们自己,理解他们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不论是探索物品、想法、情感还是幻想,对各学科的创造力都很重要,从科学技术到富有创意的写作、音乐、视觉艺术等都是如此。
儿童基于他们对环境的了解和希望来编造故事,他们在玩耍中努力战胜自己的恐惧,他们在玩耍中排练。当他们在玩耍时,其实是在对观点、概念和情感做实验。
童年的假装游戏(如假装有生命的玩具、想像中的伙伴等),本身就是富有创造力的行为,因为儿童从无到有创造事物,就像艺术家那样。这其中发生了对创造力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看,其实“玩”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如我曾经分享过——当幼儿在自主阅读绘本时,除非他主动找你,否则请不要打断,也不要催促或做评价,孩子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甚至激动时会抓着人(没人时自言自语)编故事,更甚者直接来一场现场角色扮演;而对于不感兴趣(或恐惧、厌烦等)的部分则会直接飞快地略过,这是儿童对于“阅读乐趣”的体验(作为成年人,我们说这是体验阅读的乐趣,但对于幼儿,尤其是刚接触时,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在玩)。
玩耍同样如此,如果看到孩子们正专注地做着某件事:幼儿有时会持续着某一些动作:如不断地把积木叠高、推倒;不断地画同一幅画;不停地把球拿起、放下……这是很重要的过程!在允许的条件下,请不要轻易打断;当孩子正在游戏时,如若不赶时间,打断之前请先留意孩子正在做什么(有可能不经意的打断会让孩子损失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
每个年龄都有属于孩子的敏感期,更多信息推荐阅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当然,“玩”的作用还体现在智商和情商方面:
控制冲动,计划,理财,组织,问题解决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发展,象征,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概念,数学能力,好奇心,发散思维(如果……将来会……的思维),对不同事物和内容的认知整合,灵活性,情绪调整,缓解压力,认知与情绪的整合,共情,同理,尊重,谈判,团队意识,分工与合作,宽容
……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开始会有意识地挪出时间让孩子充分、充满想象力、自由地玩耍了!除了孩子自己、同伴间的玩耍,亲子之间的游戏同样也很重要哦,而且还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记得是高效陪伴哦,想想最近的“萌点+泪点”动画片《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里面内特一家。
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要回到过去重新来过肯定是不可能(至少现状是如此),要如何做呢?不能回去当孩子,那就像孩子一样的玩乐吧!平衡工作中的严肃与乐趣,既要努力也需要放松,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唱歌、跳舞、画画、种植花草……),探索新的事物,做傻事自嗨下,开心无顾虑玩……
想必很多人看了会觉得“这不人人都在说么,谁不会啊”,可是,你真的有去做吗?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是经常去享受生活呢?还是只在需要时才突然想到呢?是让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呢?还是只搁在一旁当“备胎”,需要时才想到,甚至有时候连需要时都遗忘了呢?
是否曾经试过,坐在某个安静的咖啡屋窗边,透过玻璃观察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
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
他们的穿着打扮是怎样的?
通过表情和动作和着装,他们可能要去哪里?
他们可以遇到了什么事情?
是否有去观察过他们的状态?
此刻的情绪可能是怎样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判断?
……
是否曾经试过,在旅游的时候,不再一味地赶场,只是慢下来,或许只是让自己停在溪流边,感受着风,听着溪流的欢唱声……你是否留意到了溪流也会因着风的强弱而改变自己的声音?又是否观察过周围,或许那里有一个顽强的生命正在盛开,或许,那里正有一群小昆虫们在开会……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们不人云亦云。
— —苹果公司广告“不同凡响”
我们在提倡创新的同时,却也在“打压创新”。
在阅读本章时,在我的脑海里多次浮现的是那个曾经兴致勃勃和爸爸谈论“我的梦想”的小时候。那个时候,我很幸运,也很不幸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我的梦想只能跟爸爸讨论(这是不幸,但却也是幸运,如若和妈妈讨论,我想就没有现在这个依然为梦想而奋斗的我吧)。
老爸做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我们躺在屋顶,看着满天繁星时,我在问了一连串的为什么并且一部分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一本正经地跟老爸说:“我未来要当一名科学家,我要去探索星空!”
或许很多爸爸妈妈当时遇到一个一年级的小孩这么跟自己说时会想:“你知道什么叫科学家!”“就这样还想探索星空!”“这什么玩笑,才几岁的孩子!”……然而老爸并没有嘲笑我异想天开,只是和我探讨起了天上的星星,甚至在第二天不知从哪里变来了一个望远镜(当时我们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这玩意),在后面的时间里经常带我去图书馆,跟我分享那些科学家、宇航员的故事;偶尔我们也会一起去看相关的影片(当时看一场电影是我们一个多星期的生活费),然后一起分享感悟。
我们一直在持续这些事情,即便随后这个梦想就被我抛到脑后,但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老爸当时的陪伴我却忘不了。即便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老爸依然支持我,改变的是分享的内容,不变的是老爸一直都在尽他所能支持我变化的梦想。老爸一次又一次的支持,我学到了:探索及过程的重要性。
在一步又一步的探索中,还有贵人们的帮助下,在我成年后,我的梦想,我的目标开始愈来愈清晰……而我,一路走来,从老爸讲的各种故事,带我做的各项探索,给我的不断支持,我也学会了坚持,学会如何去总结和复盘。哪怕在一开始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老爸一开始也不赞同我的选择),我也依然能够走过(这也源于小时候老爸不顾他人的反对而一直坚持在支持我,并且让我体验到享受过程的乐趣吧),甚至到现在老爸从反对到绝对支持。
或许这件事对于老爸来说已经忘了,而分享这件事情,只是想提醒大家:当孩子提出“我未来的梦想是……”时,先别急着去否定和嘲笑,而当孩子们不断地失败时,也别急着打压;当孩子的梦想不断变化时,也别去嘲讽他的多变。“梦想”一词对于儿童来说无法理解,更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他们只是有着好奇,随着知识面的拓展,他们的梦想也会变化,这是孩子探索的过程。
想想1903年莱特兄弟的“痴人说梦”,却成功地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想想1886年卡尔本茨的“荒诞无稽”,却取得了“汽车”专利;想想爱迪生的“天方夜谭”,他却成了“世界发明大王”;想想1776年瓦特的“异想天开”,却让世界更为便利……说说现代的,手机、各种3D电影技术、支付宝、微信……我们常用的,在出现、被认可之前,哪些不是曾经的“异想天开”,哪些不是曾经被质疑,哪些不是曾经失败过再尝试……
富有创造力的人同样也可能是失败的,他们的产出不平均,大量失败中混杂着少数伟大的点子。伟大的创意秘密似乎是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使那以意味着失败。
这也意味着“试错”的重要性。
回想下,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去“试误”?是否允许孩子体验失败?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开时,我们训斥,于是孩子不敢去探索玩具的世界;当孩子走得太快被绊倒时,我们去责怪地面,于是孩子不会去找自己摔倒的原因;当孩子做手工时,我们在旁观“这个不对,那个要这样”,于是孩子更像我们的傀儡,用一条无形的绳子在操作着,他们不敢反抗,更不敢去尝试他们的想法是否可行,因为尝试了就不对,会被骂……
当我们发现了“试误”的重要性,我们还要去代替孩子做事情吗?我们还不允许孩子摔倒吗?
这,需要深思。
最后,重复下我推荐的书籍:
关于晨间笔记:《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孩子必经的成长阶段:《捕捉儿童敏感期》
推荐电影:《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