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我
1.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自我的稳定性
自我的灵活度
自我的疆界
自我的力量
自我的组织力
2.精神分析特别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要做学生的容器,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容器……容纳什么呢?就是对方的情绪,也包括活力。
3.自我状态可以有三种:父母、成人和儿童。
4.如果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你就得注意你跟随的领导有没有高自我组织力。在危机状态下,他的心理能量,是维护自恋去了,还是一直能清醒地活在真实中。
简单来讲就是,在“高压”下,你是维护自恋,还是看到并尊重事实本身。
5.不要和人性较劲儿,看到自我组织力差的,要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自我组织力强的,则可以多去冲撞他们,与他们建立起结实而有深度的关系,也可以给他们各种重任。
6.想完善自我的朋友,可以看到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需要在丰富的关系中,借助各种好的回应来完善自己。
7.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三体3》中写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8.你可以问自己,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吗?未必,甚至并不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他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也就是说,你是骑象人,而脑海中的那些关于如何对待象的想法,其实是其他人灌输给你的教条思想。
9.“成为你自己”,英文是be yourself,这个说法来自罗杰斯。人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
10.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体验,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我认为这就是爱!
11.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我”能懂得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体验,就会发现,“我”和“你”是一回事?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12.“足够好的妈妈”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妈妈不是差劲儿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的妈妈,恰恰好就可以了。
13.体验如深渊,我们之所以容易活在头脑中,是因为这样安全好掌控。每个人的体验深处,都有自己不愿碰触的东西。所以,做这些练习时,别硬做。如果你非常抗拒,或者惧怕,那么可以不做。
15.如果在婴儿期,一个人常被饿着,那这个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
16.理解自己时的原则:给觉知留下空间,先去好好觉知,充分觉知,要把觉知这件事做足、做够。
怎样做会破坏觉知的空间呢?
一批判自己。
二急着改变。
当你彻底不去做评判的时候,就会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你不仅在头脑上有了理解,还会有深刻的体验。
17.人生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你能不能想起五件事,你特别想做,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
18.印度哲人克里希纳穆提对感觉的定义: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一刹那的产物。正如视觉就是你的眼睛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产物。感觉,必然意味着你活在关系中,而思想却未必,思想常是孤独的。
19.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这就是在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20.你们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那是你们的事。你爱我也好,不爱我也好,那是你的事。我就是我!
2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了,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想,都有同一个意思,即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我们彻底听从自己的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在关系中才能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22.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就变成,孩子“你选择,你负责”。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就会走向成熟。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能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