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解读阿德勒的哲学,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不付出这些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理解被别人讨厌的自由,要从课题分离和目的论入手~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指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大原因是没有把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分清楚,要么干预别人的课题要么任由别人干预自己课题。自由就是不让别人干预自己课题。阿德勒的目的论,跟弗洛伊德的因果论相对,指人们总是活在先设置好目的再解释自我言行的各种人生谎言中,比如有人讨厌你,其目的是讨厌与你的人际关系,却在你自由身上找理由~
科学精神要求调研前先不下结论,而阿德勒的目的论指出,人们做出言行会事先无意识定好一个目的,再用各种人生谎言假装在思考。阿德勒的观点跟当代行为经济学总结的人的非理性殊途同归。比如,买卖双方大多难达成协议,用目的论来解释,双方私利的目的在误导双方思考所谓的公平;用行为经济学解释,双方各自更看重已拥有的东西,买方看重钱卖方看重物~
拥有跟占有,除了字面差异,实质内涵差不多。相互拥有或相互占有,这件事让亲密关系变得美妙、独特甚至神圣,却给阿德勒解决人际关系的良方“课题分离”增加难题,两个相互占有的灵魂要不要课题分离、如何课题分离呢?一方面欣然接纳对方的占有心、没必要产生束缚感压迫感,另一方面反思占有心的分寸感,是否会把两个人各自的课题纠缠成一个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