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阅读这本书,每次重新阅读,都觉得自己之前没读懂这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思维层次是要比成甲老师的上一部作品(《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深的,看得到成甲老师的个人成长。
而且成甲老师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思维模型的重要性,推动多元思维模型的思考方式。
在最后的总结也说到,他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能够进行多元深度思维思考的人,推动中国的民族文明复兴。
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哈哈。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为什么我们要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原因是与时代背景有关联的。
2000年左右,我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那个时候的人们只要躬身入局,胆大心细,大多可以闯出一份天地,拥有自己的事业。
按照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肉眼可见的红利是不断减少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不是你入局就能分得一杯羹的。
而且时代发展是很迅速的,10余年的时间,国内的通信从2G到5G,手机更是从诺基亚到苹果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崛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你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去在时代中立足。
很多行业已经消失,很多行业在悄然升起,伴随着很多人的事业以及很多人的快速成长。
在一些完全竞争格局,大家平起平坐的行业里,如果创始者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长远的眼光,最终只能是陷入与其他同行的价格战,最后谁也无法脱颖而出。
在一些一枝独秀的行业里,那么很多人会选择去更优秀的公司,得到锻炼。
那么如何利用自己更强大的思考力,如何去取得更为快速的成长,来面对公司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也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话题。
现在这个时代,并不存在铁饭碗,能力不足的人到终归会被时代所淘汰,不与时俱进的人也会逐渐落在后面。
而且现在很多公司里面养着众多闲人,去干一些可有可无,替代性很高的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人去思考,只需要每天机械性重复就可以了。
替代性高意味着,人的工作,人的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随时有被替代,有被炒鱿鱼的风险。
那么有什么能够保障你不会被替代,或者很难被替代?
就是你内在的这些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思考能力。
当你愿意去思考,并且一下就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你是不会被替代的,甚至你还会有足够的选择权。
但这是一个慢功夫,需要我们去沉淀下来,苦心经营。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觉自己的认知会比同龄人,甚至经验更丰富的人更为深刻,也就不必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
讲如何思考,这本书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起步。
关于这本书
从最开始我只是关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到后来我用知识点来剖析其框架,并应用在生活中,思考力的成长是成倍的,甚至可能是指数级别的。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部分,不是后面的应用,而是前面成甲的自序。
从这里,我看到了成甲老师做事时,在在面对这样困难,但是有价值的事情上时,他选择了去挑战。
他会去找高手们一起商谈,会去主动输出课程,甚至会去找查理芒格本人去进行探讨,然后落地实践。
这些对于他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其实我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也是需要多与比自己厉害的人沟通,去不断输出与反馈深度思考的,这样的磨练才会让我们指数型成长。
书籍结构与根本知识
如果说《好好学习》是停留在学科的基本原理,即临界知识,提供学习的具体方法的话,那么这本书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了哲学视角,思维方式并构建多元思维体系的层次。
这本书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多元思维体系,成甲老师也是运用黄金圈思维来讲解这个知识点,即What—Why—How,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为什么要应用?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整合与应用多元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
其中更根本的思维模型是问思模体系,可以说这才是本书更为重要的地方。
问思模体系就是从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出发,寻找不同领域相应的思维方式,构建整体的思维模型体系。
所以整个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不同领域之间,共同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聚焦关键&看到相似性
②这些领域里,面对这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如何去了解?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哲学视角,学科原理,方法流程,经验技巧)
+第三章《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读书,工作,超一流)
③如何将这样的体系应用于实际案例当中?
——看到相似性+结构化思维
+第五章《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降维打击&变换尺度&聚焦关键)
这样一个问思模体系,就把整本书的关键方法串联到在一起。
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站在行业的角度分析,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内容,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希望大家能够把这本书运用起来,逐渐成为一个有深度思考力的人。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