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
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
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杨绛
文丨旧故麻袋
∨
电影《一念无明》作为一匹黑马横扫第36届香港金像奖八项提名绝非偶然。
私心觉得,若最后电影以阿东承受不住痛苦和压力,选择结束生命(或者因间接缘由导致了他的死亡)。那么,《一念无明》就应该换个名字,叫《被嫌弃阿东的一生》。
个人看来电影很丧,就跟这段时间薛之谦新专辑陆续公布的那几首歌一样,整个压抑到不行。电影明面上是讲述精神病人的痛苦和社会应该对精神病人更加宽容,以及精神病人更需要家人的关爱,实则,不然。暗里明明是在讲述现世生活中社会底层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是极具悲情色彩的一个人,生于粘稠羁绊的原生家庭,幼时因父母偏爱弟弟而得不到关爱,成长后因母亲生病而不得不独自一人照顾,弟弟的逃离,父亲的出走,因房子导致爱情的破裂......一切都显得十分命运弄人,却也现实的残忍。他本可和弟弟一样,远走他乡,与家庭割裂,但他却选择留下,照顾脾气暴躁又重病的母亲。
很多人都明白,我们在做出不得已的选择之前,都是被逼无奈的,我们也想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可是没有,没有一种方法比这更好了。就像阿东最后选择“杀”了自己的母亲。他本来好好的,与女友供着一套小小的房子,虽然生活清苦,至少有点盼头。直接导致他精神抑郁和狂躁的,纵观全片,无非是炒股失败后欠的债和照顾母亲时所受的气。
当最后一根紧绷的神经被扯断,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所想所感了,虽然“弑母”是迫于无奈,法院也因阿东患有躁郁症只判了他一年精神病院的救治,没让他承担任何法律的惩戒。可一年后,等阿东走出精神病院,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变了。
父亲表面和善,实则处处提防,他故作轻松地背后是阿东看在眼里的隐忍。甚至在观者看来,父亲是残忍的,因为他枕头底下藏着锤子来防备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妻子的死,让他惊恐万分,他似乎想要求助比较优秀的小儿子,可小儿子只愿给钱,却拒绝回家。
阿东是被现实逼的成了精神病,父亲也因责任,只能负担起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没有更多的选择,谁都是走投无路。
网上搜索“一念无明”,可查出出处,这个词源自《佛教哲学大词典》,“一念”意味生命,“无明”意味根本的迷惑。按佛家语,无明即为无始的烦恼,以其所造善恶诛业,遂生现在苦果。
就像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因生而为人感到困惑。孤独不是吗?难受不是吗?是的,这就是现实,活生生,赤条条的现实,这不是电影,这就是人生。
我们看得到阿东的苦,也看的到所有人的苦。
父亲苦于生计劳碌奔波,以最悲痛的方式失去了爱的人,以最无力的方式失去了亲人的依赖。他卑微,懦弱,痛恨自己的无能,低到尘埃里。
母亲苦于对曾经受尽家人宠爱的回忆,但现实是她只是一个无法自理,没人关爱的老人罢了。她后悔曾经所有的选择,于是她痛恨一切。她是孤独的,因为她选择了孤独。
Jenny苦于梦想的破灭。她规划自己29岁结婚,30岁要小孩,但这些梦想曾经近在咫尺,转眼灰飞烟灭。她痛恨阿东带给她的生活,承受着一人还房贷的困苦。她是受害者,也同样是施难者。
阿东以为融入生活,就能与众人和解,但始料未及的是人心难测,人人都对他避之不及。他的痛苦,已不是单纯靠拼命吃巧克力就能缓解,他的痛,来自周遭的人对他的冷漠与无视。他想要得到的救赎,无从寻找。但好在,电影在阿东最接近崩溃的时候,为他安排了一个纯真的邻家小男孩。
孩子戴着厚厚的眼镜,讲着《小王子》的故事。他成了阿东的解药,他能与阿东正常交流,他能给阿东陪伴,听阿东讲话。
世界给了他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哪怕之后的生活仍然充满无解和压力,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电影最后没有让阿东暴走,也没有让阿东选择结束生命,他怀抱着一丝信念选择活着,对观者已是最大的安慰。
生活中总归种满烦恼,即无明。但生活不就是由种种烦恼组成的吗?总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且行且珍惜。
生而为人,孤独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但正因孤独,我们才会彼此依靠,互相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