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风?
有人说家教,有人说家训……说到它,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过去的世家大族,百年古训,“家风”似乎与一般的小家庭无关。
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家风,其实更多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价值观。
无论大家小家,父辈祖辈显赫与否,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立身处世之本,告诉晚辈应当如何行走世间。
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
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坚守自己的底线——它是我们行走世间的底气所在。
01
好的家风,立品格。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是中国人的古训,也是很多优秀家庭都重视的品质。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对家教的重视却留给我们颇多借鉴之处。
首先是“俭”。
曾国藩位高权重,但他极看不惯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的习气,于是不让子女搬到京城,只让他们住在乡下。
家门口也不挂任何“相府”“侯府”之类的匾,简朴从事,一般人路过都不知道是大官宦的家。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天天如此。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
公务再繁忙,曾国藩都要抽时间给孩子写信,帮他们改诗文,和他们聊学习聊生活。
他要求儿子曾纪泽: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家务事不分男女,儿子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不能随意使唤仆人。
后人说,“曾家无一是废人”,6代子孙兴旺了百年。
曾国藩的子孙后代,哪怕没有直接接受过祖先的教育,但这种简朴勤勉的精神,却融入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人品是一个人立世的骨,而家风是一个人树立品格的开始。
好的家风,令一个人在世上,行得正,坐得端。
02
好的家风,定性情。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性格,能让一个人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走上更好的道路。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正是他的家庭。
丰子恺有七个子女,他很注意呵护孩子的童真,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像个大小孩一样,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毫无架子。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也没有责骂他。
他说:“这是属于孩子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来,简直是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 丰子恺50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
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日为止。
子女独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皆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
丰子恺早年留学日本,因而也希望儿女上大学或出国留学,但并不强迫。
他爱儿女,但不溺爱,供养只到“大学毕业”或“留学”期满为止。
除此,子女独立后,父子父女之间也不再有“义务”,只有“友谊”。
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生活,让他们走自己该走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他的子女也争气,三子四女皆有所成,成为音乐、数学、外语等领域的学者。
正是充满童真和包容的家风,让他们有信心自由成长。
03
好的家风,树志向。
好的家庭,还能为一个人日后的志向定下基调。
史学家柳诒徵,出身于书香门第,长辈均为饱学之士。
外祖父好饮酒讲故事,每晚饮酒,就和子女们闲聊家族旧事与诗文道德,以及当地许多名人的掌故。
幼时的柳诒徵,坐在外祖父旁边听他谈话,得到不少知识,立志“做一个人才,不愧我柳、鲍二家的先德”。
柳诒徵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大家,和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
科学家钱伟长幼年家境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亲和叔父们相继回家,便一起“舞文弄墨”,下棋和演奏音乐,“一到晚饭后,每天有一小时的音乐活动,父亲善琵琶和笙,四叔善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胡”。
钱伟长说自己“就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受尽了华夏文化的陶冶”。
长大后,钱伟长没有走上文史或艺术之路,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及长辈们的好榜样,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启迪。
好的家风,是一个人前进的路标,告诉你一个人哪怕生于平凡,也当有志向,有兴味,才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成人成才。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今,在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生活各有追求,但家风依旧不能丢下,他是一个人修身成人的开始,它是我们活着的精神路标和支柱。
愿你行走世间,也有这股子来自家的底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字,请您在文末留言或点赞,感谢您一路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