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呢?!”
“有你在,我就放心了,只要交给你一定能妥善完成的!”
“你好善解人意,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哦。”
“你实在太自私了,一点都没顾虑到别人!”
“你考虑很周全呢,还好有你在!”
“你为什么那么粗心大意,总是丢三落四!”
“你怎么老是糊涂不清?混混沌沌的!”
“你思维好清晰啊,我要跟你学习才行。”
这些都是别人曾经对我的评价,看上去很分裂很矛盾,但却是真实的说辞。今天想说说关于“评价”这个东西。
评价,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无论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还是你对别人的评价,甚至是你对自己的评价。不同阶段,不同情况,面对不同的人,所获得的评价资讯都会非常不一样,但我们似乎总是会毫不质疑的首先相信某些评价。可以说是不过脑子就信以为真,并且被它折腾的死去活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化思维”。
听回来的太多了,以至于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假”,所谓真实与虚假,是指这些评价与自己真实情况的匹配程度。可能甚至不存在真与假的问题,因为谁能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故事”呢?但可悲的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建立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些“评价”,那你是否能确定,你现在过的人生是你真正希望的人生轨迹,还是只是符合某些重要他人的评价价值而活出来的蓝图?有时候你非常确信的就是真实的吗?而那些你始终无法接受的事实,就一定是假象吗?谁知道?
1.批判思维扩展你的视界
昨天看了一集《奇葩说》,辩题是“捐款给还没到走投无路的人,是不是蠢”,这个辩题很有意思,大家围绕“走投无路”、“捐款行为”以及“蠢”这几个核心词来进行思辨。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蠢不蠢”这个解释,有人认为,如果做了蠢事就要承认,不能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蠢而将这个捐款行为上升到人性道德的制高点,人可以愚,但不能愚昧,就是明知道自己蠢还不能让别人说自己蠢。真正不蠢的做法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辩明的技能,将捐款用到刀刃上,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真心佩服辩方的论点,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换了是我,可能对于捐钱这件事,发乎心一冲动就去做了。压根不去考虑蠢不蠢,不考虑真实与否,不考虑是否有效益。当时就被这种思辨的火花闪到。
其实,对于批判性思维,可能一听就明白,谁不知道事物一分为二,凡事有利有弊?但如果不是深入骨髓,不是自动化的植入,其实很难真切做到。当你有了批判的视角,或者辩证的视角,其实你就不会再执着沉迷于只有一种情况的僵局里,视野也瞬间得到拓宽。
2.这是真的吗?
前两天在一个团体活动中,一个组员由于在团体中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提出很奇葩不搭边的问题而被其它组员“围攻”,说她不懂表达,不懂倾听,只会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想问题。结束后,我惯常是跟她一起走的,她满脸疑惑、不甘心又有点伤心的问我,“我真的是这样吗?但平常我不是这样的,很多朋友都说我很有耐心倾听的。”我笑笑说,“其实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呢?是他们说的是真的,还是你觉得他们误会你了,还是其实你都分不清自己是怎样的?”她大概被我绕晕了,没有明白。
老师常说,团体里的每个人都是镜子,或多或少能映射出自己的某个部分。但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斟酌考量的地方,你在团体的表现是否真实,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不熟悉的人,快速对另一个人下判断,是基于他自己的主观经验更多点,而不一定是客观全面的呈现。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大家对这位组员的评价,其实也只能是基于她这次的表现。
其实真与假,重要吗?她后来告诉我,原来她一直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那种群起而攻之的感觉,会让她想到以前初中被一群同学排挤的不安与局促。当她陷入这种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难客观的看待别人的评价。在前几次的团体里,她一直都不太敢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来我每次鼓励她,让她把想说的都说出,渐渐的,她真的变得勇敢,甚至还学会抢话题来发言。但她太着急,导致每次说的都比较含糊混乱,久而久之大家对她说的话也就不敢兴趣,甚至觉得厌烦,总是抓不住重点。每次她跟我诉苦,我都会跟她说,只要不着急,就像我们俩聊天时的状态,就能说的很有逻辑很清晰。她说我怎么这么会鼓励她,每次跟我聊天都很舒服。我问她,你看有时你讲话一塌糊涂,有时确非常清晰,那究竟你是会讲话,还是不会讲话呢?我可以说鼓励你的话,也可以说伤害你的话,关键不在于我说什么,而是你自己听的过程,要有一个过滤器,有一个中介处理,要自己去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究竟自己的讲话清晰程度是怎样的。她缺少的是这种思辨的能力。
每每别人说好听的评价,就为之欢呼雀跃,而负面的评价,就马上掉入自卑、自我批判的谷底。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甚至我自己也是。不过,随着慢慢对自己的了解,对这种分辨能力的学习,开始会知道,哪些要吸收,哪些要排走。
3.如如不动的安定
淡定的力量源于哪里?就是对自己本质的认识。以前会很傻,别人一句话,可能就会被打到十八层地狱,尤其是你特别看重的人,一点点的批评,可能都会让你痛彻心扉,甚至连自己的价值体系都瞬间瓦解。因为看不见自己的本心,读不懂自己的行为模式,就只能从别人的镜子来看,但别人的镜子其实也并非那么纯粹跟干净,当然也会夹杂他个人的成份在里面啦。所以,我没有办法告诉你,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故事,这个只能你自己才知道。我只能告诉你,当别人对你有评价的时候,无论好坏,都请过过脑子,过滤一下,辩明是什么。那当你有这个习惯的时候,得失心也不会太重,好与坏其实也并无绝对之分,慢慢,就读懂你自己了。换个头来看,你的一句评价也可能会让别人内心风起云涌,所以请同理心一点,别轻易给别人下判断贴标签。如果无法避免要评价,请尽量基于某次事实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多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什么证据支持?会不会有其它可能?”当你给自己空间时,其实也给了别人空间。零散的拼图,总有一天会变得完整,但在并未完整的时候,允许自己多质疑一点点。今天只是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对“批判”的态度,至少要有了这个态度,后面再慢慢了解自己的过滤机制,慢慢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