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尼采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孩子。这不是意味着人的一生会先成为骆驼,再是狮子,最后变成孩子,而是三种精神状态。第一种是背上了道德的重负,第二种是打破枷锁,寻求自由,第三种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三段变化分别对应骆驼、狮子、孩子。
首先什么是精神?在本书第二卷30节有谈到精神是生命的自我挣扎。我暂时理解为,在过去人们在自然界中生存需要耗费很大的努力,捕猎动物、采摘果实、警惕外界等等,而如今只需要安稳的工作就可以生存,那么剩余的精力去了哪里?转移到了精神之处。因为不再过多劳作,我们将肉体的负担转移到了精神上,渴望用这负担,来换取安稳的生活。
这样的渴望,让精神如骆驼般背负重荷前行。
1,骆驼
当精神变成骆驼之时,我们崇尚克己慎独,守心明性。在如此负重下,于己克制,于人宽容。
在自己骄傲之时反思,为了嘲笑自己智慧而显示自己的愚蠢;放下已有的成功,为了击退诱惑走上高山;为了真理宁可让灵魂受难;在身处困苦之时拒绝慰藉;为了求真,而不顾污浊;善待敌人,亲近害怕我们的鬼怪……
负重的精神以重为荣,来者不拒。骆驼对于传统思想、道德的敬畏,,渴望着最重的负担,毫不阻止地接纳,正是因为来者不拒,我们逐步把时代最为肮脏的东西也纳入于心,无法阻止自己被污染,无法保护自己的心灵,在负重中前行而失去了方向。
在《快乐的科学》378我们将再度澄清中提到,我们是思想的富翁、慷慨大度者,就如同街上公共的井泉,不会拒绝他人的汲取、也不会在该自卫时自我,没有措施防止自己受到污染、浑浊。而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将“最时髦的”垃圾倒给我们,脏鸟将粪便泼向我们,小孩将其废物掷给我们,疲倦的旅人将痛苦抛给我们,这一切,我们都没办法组织,只能埋藏于心灵深处——蛟龙盘踞的深渊。我们不会忘记这样做。我们必将再度澄清……
这满载重物的骆驼,最终疾步迈向了沙漠。沙漠象征着虚无主义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意义,成为了骆驼最终的归属。
2,狮子
在寂寥的沙漠中,第二种变形产生了。在这里,精神变成了狮子,他想要争取自由,主宰自己的沙漠。在这里,它要找寻其最后的主人,它要与这主人及其最后的上帝为敌,它要与巨龙争强斗胜。
巨龙是什么?是精神不愿意称之为主人与上帝的巨龙,是“你应该”。在圣经中,巨龙象征魔鬼。这里,巨龙象征着社会道德的命令、义务、价值体系,是人们时代“时髦垃圾”的囤积之处,是一种绝对的责任。
“你应”躺在路上,浑身金光闪烁。它是一头金甲兽,每一片鳞甲都绽放出“你应”的光芒!
千年来的价值都在这些鳞甲上发光,至高无上的龙如是说道:“万物的一切价值都在我身上辉耀。一切价值都已创造,而所有已被创造的价值就是我自身。事实上,“我要”是不存在的。”
尼采口中这鳞甲是什么,实际就是那传承千年的道德体系。在《快乐的科学》8没有意识到的道德中 抛去人的视角,从动物、外星人的视角,这些道德、个性,就如同爬行动物鳞片上的精细雕刻一般,被视为装饰或武器。只有人们会呐喊,快看我身披万物的价值,道德就是人类价值的呈现,而尼采却讽刺这不过是爬行动物鳞片上的雕刻,呼唤人们重新审视价值。
尼采为什么如此批判这所谓的义务、道德、责任?
在《快乐的科学》5绝对的责任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哪些人异口同声地喊着责任,是那些革命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基督教和非基督的布道者…没有责任,他们就无法产生弥天的激情,更无法让他人相信。为此他们必须要让自己感到是这信条的仆从和工具,并决意为信条尽责。
人们会逐步发现这旧道德不过是因为某些利益在传承,当他们开始重新开始一切价值时,便会想要挣脱“我应该”的重负,狂呼“我要”。“我要”又是什么?
兄弟们,精神要狮子何用?光是谦逊崇敬而任重致远的骆驼不就够了吗?
要创造新的价值,那是狮子也无法做到的,然而,若是争取创造的自由,则非有赖狮子的力量不可。
要争取自由,并对责任一说加以神圣的否定。为此,兄弟们,我们需要狮子的精神。
要支配新的价值,那是崇敬而负重的精神最艰巨的任务。事实上,对它来说,这无异于一种掠夺,一种弱肉强食的行为。
它曾挚爱神圣的“你应”,然而现在却不得不在这极神圣之物寻找荒谬与专横,以便能从这迷恋中获得解脱。为此,我们需要狮子。
狮子的“我要”,只能争取自由,不能创造新的价值,那我们要自由干什么?什么是自由?
自由可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消极的自由就是指免于绝对义务的控制,如免于奴役、控制等;积极的自由就是按照自己意愿去做事情,是价值创造者。
3,孩子
但是,兄弟们,请你告诉我,那连狮子都无法做到的事,孩童又能奈何?为什么勇猛掠夺的狮子还要变成孩童呢?
孩童是天真而健忘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旋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
是的,兄弟们,为了创造的游戏,生命需要有一个神圣的肯定:此刻精神有了自己的意志,世界的流放者又重回自己的世界。
狮子只顾着挣脱枷锁,它想要的就是免于绝对义务的控制。那为什么这还不算是积极的自由,因为他关注点仍在外界,如同叛逆的青少年,希望不被管教,而不是关注自己的真心所求。
而第三段精神的变形是成为孩子,为什么孩子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能够寻找自己的积极自由?
因为于孩子是用着崭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没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没有好与恶的评判,是一个新的开始;于孩子而言,生活就如同一场游戏,一切都很有趣、新奇,不用外界的驱动,他自己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不停地玩耍;于他而言,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每一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
没有道德、义务的重负,于孩子而言,世界一般,这便是神圣的肯定,因为没有过多的否定与虚拟的光芒,让他可以走出更多的路,创造自己的价值。
书籍参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余鸿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快乐的科学》
课程学习:赵敦华:尼采哲学
全篇90小节 前言1-10 | 卷一1-22 | 卷二 23-44 | 卷三 45-60 | 卷四 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