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吗?
原文 被讨厌的勇气 , 以下为我的阅读笔记:
1. 目的论
只说故事太浅,只说道理太深。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认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由过去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没法改变。而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则是:现在的状态与过去没有关系,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2.
人生是自我的认识,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需要知道的是,“在意你的只有你自己”。
3. 本文的第三和第四部分,非常出彩,在我看来是本文的核心,可直接看原文。
人生的三大课题与课题分离
人生的课题,这一概念的提出。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两点。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有两方面,即“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两种意识。而这些就是通过人生课题来完成和实现的。
人在社会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工作、生活与爱,就是维系我们在这个社会继续下去的构成部分,而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有了这个概念,就为课题分离打下基础。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而为了帮助自己活出自我,就需要了解“课题分离”的这一主张。例如父母教育孩子,经常会以强迫的手段逼其学习,须要明白,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也就是他的课题。父母只需要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因为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课题分离是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改变自己,并不干涉他人的课题,才是主要的宗旨。
4.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用课题分离来分析,就是“不想被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只做改变自己的努力,而别人的喜欢与讨厌,就是别人的课题了。而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5. 活在当下,每时每刻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简单的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共同体感觉,从三个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不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而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
“他者信赖”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因为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比如人际交往中,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他者贡献”: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这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跟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后记:本文在鼓励我们做自己,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概念,末尾的“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也赞同的不要不要的,凡事反求诸己,多想想,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大爱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