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谈论快乐是一件很俗的事情。
2012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记者们奔赴各地随机采访了一些人,只问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却屡遭“神回复”。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愣一下神,然后(面对摄像机)很礼貌地且很勉强地说:“还可以吧,我很幸福啊。”要不就是“这个很难说”。
幸福是更高阶的快乐。
什么是快乐?
要知道快乐来自哪里,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快乐。
先看度娘的定义:
快乐是灵长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而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快乐地一起玩耍。
好吧,度娘的解释一向高大上,我等智商余额不足的人完全看不懂。
再看Wikipedia,查询的关键词是pleasant,解释太长了,我简单概括一下。
- 快乐的程度是有层级的,就好像你用副词来形容,可以是“特别特别高兴”、“十分愉快”、“开心了一点点”,还有一群与快乐有关的近义词,比如幸福、愉悦、欢乐、娱乐、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 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面对同一种情况,不同个体有不同的感受,即使都是快乐,感受到的程度也不同。
- 很多快乐的感觉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有关,比如吃、运动、性等等。
本文试图解析快乐的要义,从而得出快乐的公式。
从上文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来,由快乐这种情绪衍生出来很多与快乐相关的近义词,来形容快乐的程度不同。像小学生写作文寻找同义词 一样,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快乐家族”的同义词。“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喜出望外”……
这完全视人的性格而异。有的人性格外向,一点小事,就能让他眉开眼笑半天;有的人性格很内向,天大的喜事落在他头上,你也看不出他有多高兴。
什么样的人容易快乐?
我们很难从外面表情和身体语言来判断一个人的快乐。但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容易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一个最著名的例子:
两个人口渴了,同时去找水。发现桌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了很高兴,说“好啊,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却很忧伤,“怎么只有半杯水?怎么够喝?”
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已经拥有的,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没有的。
周围生活中只要你稍加注意,大把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什么叫两个世界的人?就是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我作为一个乐观的人,一开始很难理解另一个世界的人的想法,悲观的人为什么在几乎每一件事情上都能挑出毛病来?
“房价这么高,政府就不管管吗?我不吃不喝30年也买不起。”
“这工作真心没法干了,伺候客户,还要伺候甲方,简直没尽头了。”
“这个男朋友太抠门,约会吃饭从来都是费尽心思找便宜的地方,难道我是便宜货吗?”
“3月份回南天来了,衣服完全干不透,这怎么穿啊?”
这种说话方式,俗称“抱怨”,不但带着情绪,负能量满满,而且完全是一种自我泄愤的方式。我认为抱怨是人生快乐的头号杀手,应该时刻警惕。
悲观不仅是一种态度问题,更多的我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
思维方式就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部分人看待一件事情有一个本能反应,就是我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比如碰到高房价,持“悲观思维”并且暂时没买房的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骂娘,骂炒房的,用自己的收入衡量是否买得起房,所以才有了“中国人要买得起一线大城市的房至少得从清朝开始攒钱”这种文章。这完全是一种封闭式思想。
而“乐观思维”是一种开放式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收入买得起房的,但是他的思维方式让他看到了买不起房的人背后还有另外一群人:买得起房的人,他们是怎么买的呢?于是,他提了一个好问题:高房价下,我要怎么才能买得起房?
好的答案源自一个好的问题。于是他就有了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 研究一下买得起房的那群人是怎么买的?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 联系自己的实际,我怎么能借鉴这群成功人的经验?
至于问题的最后答案,不管你能不能买得起房,你至少知道了你和已经买房的人差距在哪里,至少为你今后买房指出了一条道路。这不会让你损失什么,反而让你思考更全面不是吗?
面对不如意就抱怨,只是最原始、最本能的一种反应,是无能的表现。如果有能力,就会去寻找解决方法,压根儿没有时间抱怨了。抱怨只是让你刷刷存在感,你的难题还是摆在那里,你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
自己不抱怨,可是不能保证身边没有不抱怨的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抱怨的人。再健康的心态也没办法每天当别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身处一个容易快乐的环境,有一群“乐观思维”的朋友很重要。
让自己快乐的公式
在前文《你的快乐究竟来自哪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更多地试图从外部环境寻开心,只是引人发笑的“触发器”或者叫“媒介”——这也是很多人寻找快乐的方式。另外,快乐这种个人感受本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但我们大部分人却非要给自己的快乐找来一个参照物——我们是否快乐究竟是和谁比,比较对象是谁?
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去和生病的人比较,你会比较快乐;
拿自己的富足去和没钱的人比较,你会比较快乐;
拿自己孩子的好去和别家孩子的不好比较,你也会比较快乐;
……
所以曾经有鸡汤文说过:“大部分人的快乐只是跟别人比较而产生的优越感。”
深以为然。
如果你的快乐总是从外面的世界寻找,那你的快乐永远掌控在他人的手里。哈哈一笑很容易,开心一下很容易,但是个人认为那不是快乐。你要知道,在文化产业山,“如何制造笑点”已经变成了工业流水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搞笑是有套路的”。你看了一个搞笑视频,什么时候笑,因为什么笑,创作者都下足了功夫,你的开心是经过设计的。
而快乐呢?内心的快乐无法被夺走。按照wikipedia上的第三个定义。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被满足了,他就会快乐。
最经典的模型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越靠下层的需求是人类越基础的需求,只有当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有上一层的需求产生;当需求满足的时候,人会比较快乐。
但是很难说,需求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是一步步往上走的,我可能同时有几个需求,但是只有某一个需求在一段时期特别强烈罢了。就像一个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也有生存需求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当衣食住行不称之为一个问题之后,才是自己工作是否认可、现在的工作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
所以有一个关于快乐的最简化的公式就是,快乐=得到/欲望,英文里是happiness=get/want。简单的说,快乐就是你自己得到的和你想要的东西作比较
这个公式有几个简单的逻辑:
1、得到和欲望的主体是同一个人。你用不着拿自己已经有的东西去和别人比。
2、得到的和想要的之间差距越小,快乐指数越高。按照数学公式的推理,方法有两个:
- 让“欲望”减少。物质要求少一点,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不要太急功近利,这是主观因素。欲望是个无底洞,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 把“得到”提高。关乎能力,关乎机遇,关乎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又是客观因素。
很多人会说,人长大了,快乐就不像小时候那么简单自然,小时候穿件新衣服、吃个好吃的都高兴半天。长大了,欲望变成了无底洞,欲壑难填,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所以在快乐的路上渐行渐远。
控制自己想要的,简化生活,满满提高“得到”的能力,缩减这两者之间的鸿沟,让“乐观思维”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指南,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