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嗡——嗡——嗡”。
在模糊和隐约之中,我好像听见了闹铃的震动。可脑后就仿佛有一个引力巨大的漩涡,阻碍着我睁开双眼,恢复清醒。
“那真的是闹铃吗?还是我听错了?”潜意识里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的意识喃喃问道,
“Extreme ways are back again...Extreme places I didn't know... ”熟悉的《谍影重重》主题曲响起,不由暗叹这不是做梦,是该起床了——
猛地从瑜伽垫上弹起,将眼罩往地上一扔,拉开吊灯,把睁不开的双眼对准那明亮的白炽灯,设法驱散着依旧盘桓在脑后的那种沉重与困倦。
“好..困...”,当眼神不由自主的扫向尚未叠起的被褥时,我忙不迭地冲向窗口一把拉开,望着窗外漆黑的夜,呼吸着清澈的冷空气,渐渐恢复了清醒。
这般折腾并不发生在每个早晨,如此痛苦是因为我昨晚,不,准确来说是今早,睡得有点迟了。
02
“昨天是几点睡的呢?好像是...两点吧...”
刷牙的时候开始在脑海中回放起昨晚的失控——临睡前莫名的颓丧,鬼使神差地打开游戏...
随着薄荷味的泡沫充满口腔,我甚至还清楚的回忆起了自己是在内心如何不情愿的继续下一盘游戏的同时,近乎条件反射般地一次次点下了“Accept match(接受匹配)。”
到终于打完结束的时候,我才开始责问自己:说好的要在新年里持续早睡早起的呢,这一放水后面又该怎么办?又要从头再来吗?明早早起怎么办,复习怎么办,为什么又要这么做呢...
“如果我当初xxx就好了”,一如我们平日里失控之后的自责与懊悔。
但下一秒我却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对,我是早睡失败了,但不代表我不能早起。
于是有了开头的起床大戏。
但往往我们在自我对抗/自控失败之后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懊丧懊丧,要分成两步——先是懊悔——“我怎么会那么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大概是没带脑子?”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情绪激动行为失控
懊悔完了,开始上演新一代负面情绪的代表“丧”:“My life sucks(我的人生糟透了)”;“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我大概就只能是个loser了”...
但最令人悲哀的是往往现状越不尽人意的,越容易在用苦情戏麻痹完自己之后给自己接下来的放纵找好各种借口。
逃避主义:“唉,今天已经这样了,明天再说吧”
完美主义:“说好的要持续一周的,这才第三天就失败了,不行,做事情要有仪式感,下周再重新开始。”
...
“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也不会变得更糟了,不是吗?”
我对此的回答是,不,我们会使它变得更糟:
明明已经知道吃撑了超过了设定的食量还要自暴自弃塞进去更多的热量和脂肪;明明已经看了几次时间了还不愿意放下手机安心入眠;明明已经意识到今天的单词可能背不完了还不肯关掉眼前的视频...
Nothing better will ever happen until you do something right.
现状不会有任何的好转,直到你真正做了正确的事情。
03
所以我们在失控之后所做的正确反应应当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给自己信心:
用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We can cut the loss.”
字面意思是我们可以止损,但它的翻译更棒:我们可以反败为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自律这件事情上面犯下形式主义的错误,好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但事情并不会仅仅因为一次的中断就到此为止,因为毕竟,你的生命还没有来到尽头。
接着,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的是,持续/坚持的确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但世人最终在乎的,只有结果。
所以即使我们有那么一次失误——没能做到或做好,没关系,因为根本没人知道。
这个时候放下无谓的自尊,丢掉无用的甚至会让我们变得更为糟糕的懊丧,捡起坚持下去的意志才是最为重要的。
紧接着,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斗志有了希望,那就要开始想,事已至此,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扭转这场败局。
行动出现了差池和松懈,就好比在自己垒起的大坝上钻了一个孔,给自己的成长开始注水或放水。
固然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但那也不是一瞬之事吧?所以事情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的把孔堵上且堵严。
比如我之前在早睡早起计划中失败了一半,但不代表我不能做好另一半,我用极大痛苦下的早起,坚定了自己对持续这件事情的决心。
但并不是所有错误在事后都可以弥补成无事发生,所以我们就要在精神上予以额外的强化;
而倘若错误尚未发生,那么我们就需要把握住当下的力量,立马去做:
眼看着睡觉时间要到了而计划的单词还没背完时,请把手里的视频留给明天,单词留给今天;
明知摄入的热量超标时,把“将悲愤化为更大食欲”的冲动留给下次,运动放在这回;
...
把那个要进一步沦陷的loser留给过往,把审慎自律的winner交给未来。
Please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