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最应该学会的就是走向自己
不同于全国高考,拥有明确目标,大家奔赴同一个目标, 大学的毕业,不是家长认为简简单单的又一次共同的考核,这场人生的试题,在此刻才拉开帷幕。
选择考研,是绝大部分普通毕业生的选择,向往高学历,社会人才层次逐年升高,到了抉择的时刻,你选择考编还是考研,还是就业?
偌大的人生命题,不是一个才度过四年自我意识觉醒不久能轻易确定的,学生刚刚抹开过往的迷雾,堪堪认识自己,更不要说深刻认识世界社会。
湖南湘潭,一研究生女子表明有能力考却没能力读研,她是很清醒的,平静的点明这个令人心碎的事实。
“有考研的能力没有科研的水平”
女生表示考研是应试能力的考察,而读研是综合素质的考察,会考试不代表能科研。
这个不等于号是因为:
毕业的大学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所做的人云亦云的决定,还有学生没有足够了解自己,想利用读研期间继续做过渡挖掘自己,此时的他们还没有培养出科研的能力。
微博热点广场上,他们说她浪费资源,质问她没想好考什么研……她只是百万学生的一个缩影,道来的是众学子内心的声音,她只是够清醒。他们不该被指责,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说过成为科学家的理想,社会对高学历认同是很狂热的。
但他们适配的能力一直没有培养出来,因为忙于奔赴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背诵、预习、复习、练习、考试……
就那些时间,他们眼睛紧紧盯着成绩单,到头来嘴里还要反过来质问为什么没有创造力?没有严谨科学的精神?没有质疑的能力?
科研对哪些人才能完美适配,成为需要的素质能力是什么?
引用知乎一位回答者的话,科研能力可分为发现问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科研表达能力。
那么请问,哪一项能力是一个普通人能在普通成长平台能培养的?
这不赖学生,他们只有单薄的经历,迷茫的四处乱撞,妄想找到一个出路,所以读研是一座围城。
越认真对待,越挖掘自己,越清醒的就会越无力,热爱不在这里,走选错了,还能怎么办?还要求一边迷茫一边拼命学习吗?
年轻是有限的,22岁毕业,离30只有8年,选什么都好像是错误的,是后悔的。
这珍贵至极的八年,谁愿意随随便便混过去,缺少信息缺少经验,怎么确定一个明明确确的未来。
考研上岸是少数的,考研的人都快占毕业人数一半,基数大,录取人数少,不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可以言明其中艰辛。
考研二战三战的不在少数,浪费青春宝贵的两年三年的更是多如牛毛。
你不能看不到如过江之鲫的迷茫学生,生命本来的意义就是探索一切可能,犯一次又一次的错误,然后无奈的吃一垫又吃一垫,偶尔才能长一智,时而遗忘,这就是普通人。
有些专家高高在上的抓住无辜的学生的问题,看不到真正的难处,他们指责蔑视这些普通毕业生,质疑为什么没有好好早早挖掘自己的热爱目标。
那请问如果一个问题认同度高的离谱,那是不是意味着填鸭式教育确实是有隐患问题。
砖家们该绞尽脑汁解决的是这些,而不是避重就轻,洋洋得意拿着别人的难处,自以为是华生发现了盲点,可笑至极。
社会对于刚毕业大学生是严苛的,他们要求你有工作经验,要求你不能是新人,要懂所有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你有造飞机的能力然后派你去安螺丝。
进入围城里,筛选出高层次适配科研人才后,麻烦给其余学生一个过渡期,多点耐心给他们,他们也有能力,只是没看清自己,不管是做跳板,还是过渡,错不在学生,请允许一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