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犯过错误吗?
你生活中的那些怨愤、落魄、沮丧、失败,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吗?
你,恨过自己吗?并且会被这样的自己挫败得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混吃等死吗?
哈罗德·弗莱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位六旬老人的故事,带着一种震撼心灵的感动,闯进了我的世界,让我哭成了狗。
国庆期间回娘家,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写的处女作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只是有种感觉,尽管这是一本主要描写一个男主人公经历的故事,可整体感觉那些细腻的笔触、思维方式、情感的表达都更像是女人才会有的。现在看来,我的感觉并不坏。
对于女人写的描绘男人心理的书,我不确定表达得是否贴切,毕竟我也不是男人,但那些生活场景,人们之间的互动,却是非常真实,符合现实伦理的发展,能够让人融入其中,不会使人产生看故事的置身事外的游离感。
而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也在我朋友圈中回复:这本书是我的最爱。可见,作为男性,也是可以认同这样的情感思维的。我作为女性,当然更容易被感动了。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一位童年经受被父母轮流抛弃的六旬老人,又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又活了二十年之后,突然在某一天,因为收到一封意外的来信,便开始了一段徒步长途跋涉,自我救赎的朝圣之路。
当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当自我感觉被世界遗弃,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生活重添色彩呢?恐怕没有什么比一个想要改变现状的异想天开的冲动来得更合适的了。
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没带手机、没带徒步装备,仅穿了一双帆布鞋,仅凭这样的冲动就踏上了徒步旅行的道路,一个人,历经87天,走过627英里(约1000公里),去看望了一位在二十年前失联的朋友及恩人,用坚持徒步这样的创举来鼓励这位朋友延缓生命——她得了癌症,即将离世。
随着旅途的劳累,一次次刷新老人的身体极限,他的跌宕起伏的身世、经历,那些不敢碰触的心理阴影,在他脑海中一层层苏醒。他开始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全世界,去体会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极致疼痛,然后在疼痛中治愈自己,重获新生。
这位老人创造了奇迹,救赎了人生,也救赎了自己名存实亡的婚姻。他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
是的,我看到了我的过去和现在,也看到儿子的现在和未来。在老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想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从而原谅他们曾经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在老人的童年以及他的儿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女,他们是多么小心翼翼地渴求我们的爱,而我们的爱对他们来说又是多么重要,重要到影响他们的一生;在老人和他的妻子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自己,我们如何沉浸在一个又一个自以为是的失败中无法自拔,如何把错误总是归结到别人身上而从不反省自身,到头来却蓦然发现,很多看似是别人的错误其实终究是自己所犯的过错,而那些曾经经历的糟糕,其实真没有那么糟。
我们的现在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的未来又是如何?其实冥冥之中皆有定数。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我们的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影响着未来。
我们对过去的自己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过好现在,改变未来。
我们的过去,或有恐惧,或有悲伤,或有抑郁,或有灾难,无论多么糟糕,其实都可以放下,只要经历一场一个人的心灵旅途,在旅途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就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改变。这样的旅途,也许需要很久,也许很累,也许很寂寞,也许很痛苦,但始终需要独自前行,在最困难最动摇的时刻过去之后,迎接我们的,就一定是新的人生,是朝气蓬勃的未来。
而作者更是通过老人的一生来告诉我们人生的另一个真谛,爱,一定要学会表达,无论是用语言还是行动。因为,我们人类任何人其实都比自己想象的来得更希望获得爱,获得肯定。而爱的力量,其实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来得大和广。要相信,当你不再羞于表达爱,勇敢而积极地表示之后,真正的爱一定会给你回应,给你加倍的幸福和感动。
我们好好工作,努力赚钱,希望变得更优秀,其实就是想要获得社会的肯定、家人的肯定,直至自我肯定。归根结底,我们只是想自我肯定。
但是,自我肯定并非想有就有。它需要我们在童年有父母的肯定,需要我们在少年有师长同学的肯定,也需要我们在成年有生存能力的肯定以及伴侣的肯定。
童年的肯定是基石,是人生暖色的基础。少年的肯定是骨架,是能否持久的要素。成年的肯定是童年和少年肯定的发展,没有基础和骨架,成年的肯定即便表面看上去再辉煌,依然是像气球一样一戳即破。
所以,一定要勇敢而及时地表达爱,哪怕那对你来说有多么不容易。而万一,万一真的错过了,事情已经变得糟糕了,也请不要气馁,不要逃避,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抱歉,以及,那没来得及表达却一直存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