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在美)。
——摘自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信》
教书二十余载,做了二十年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琐碎但是又使人乐在其中。作为班主任,都应该成为专家,一名思想家和一名心理专家。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的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思索,走正确的路,为今后走向成功的人生铺路。
十四五的孩子,正是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问题比较多。“早恋”(这个说法不甚科学,但约定俗成,我姑且也用这个术语)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老师知道了孩子的早恋问题怎么处理呢?我认为就是要科学理智地看待青春期孩子的朦胧情感。生命到了这个季节,就必定会萌动着一种期待与憧憬。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
回想曾经送出去一届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有学生开始在私下里说谁喜欢和谁在一起,谁和谁在谈朋友了什么的传言。我通过观察,发现有一两个男同学女同学果然交往密切。后来教学中有一篇关于爱情的课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提到了爱情是什么。我就在班级指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并且给学生举例说世界上有哪些经典的爱情故事,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高尚的情感,不要让我们年轻的幻想庸俗化了。这样适当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对那个别同学的提醒。此后,班级这样的窃窃私语少了点。但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叫我发现一个女同学的暗藏的情愫。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我到教师巡察(班主任老师课下常常去班级转转走走,与学生打成一片,就不难没有发现),教室里有几个女同学在黑板前交谈。我走进去一眼看见其中一个女同学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十几个同一个男学生的名字,我暗想:这孩子长大了,学习上分心了,难怪学习下降了。我没有马上喝止她的行动,而是说:“一会要上课了,要用黑板,这些字尽可能少让更多的人看见,把它擦干净好吗?”接着几天我发现她总是发呆,还爱在纸上乱画。写作文时又发现她在作文中流露出感慨家庭不幸福,父母不和睦等情绪,又想起以前有几次她对我的批评教育总是心存抵触,思想偏执,曾经几次质问我为什么要管她。面对这种情形,我不仅没有弄性丧气,而是静下信来,舍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深切地感到,这孩子太需要关心爱护,太需要开启她的心扉与他人交流了。
对她的关注我一直在默默地有计划的进行着。首先让她为班级服务,多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开展主题班会并让她主持,上课多鼓励让她发言朗读,找她去办公室和我谈话,帮我查作业等等,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她忙碌起来。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她的脸上逐渐绽开了笑容,人也开朗了很多,不和同学斤斤计较,朋友多了,和我也不像以前那样敌对了,而是每天微笑地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当中。整个人从她那灰暗狭小的感情世界里走了出来,迈上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天,我的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很安静,很适合我们谈话。我叫她坐下,说起那天我看见她在黑板上写的名字了,是不是对这个同学产生好感了。她此时已经对我敞开了心扉,嗯了一声表示回答。我告诉她:“老师尊重你的这份情感,但是最好把这种情感放在心底才美好,说出来不一定美好了,朦胧的好感才会一直有好印象,和同学交往也要注意分寸,和男同学保持友谊即可。”给她讲了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友谊是无需顾及性别的,爱情只能是异性;友谊是以理解为前提,以互相帮助为特征的,而爱情就少了理解多了嫉妒;友谊是彼此尊重的互相切磋,而爱情总是尽量美化装饰,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她或他;朋友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而爱情总是互相依附的……”说了这些又和她说了一些因为早恋而耽误学习的事。建议她,让她立下大志,随时提醒自己是做大事业的,学习阶段就要好好学习。她向我保证,以学习为主,逐渐淡化这种情感。
后来我又多次和她谈话,她对这名男同学的态度果然发生了转变,能自然地交往,真正成为了自己情感的主人,考入了理想的学校。
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感情问题,厌学问题,不完成作业问题等等,都要分析研究学生的个别情况,对症解决。《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个体的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但正如马克思所言:“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而非其自然性。”为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引导这些独立的个体融入主流,奔向阳光高尚的理想彼岸。为师者,既要尊重每个教育的个体,又不忘却自己的社会使命,使受教育者得到由自然境界至功利境界再至道德境界乃至于宇宙境界的人生升华。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所辐射的精神——仁、义、理、智等,怎能不感动学生?学生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的老师面前,又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呢?让我们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帮助他们走正确的人生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