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时代,暴君当政、民不聊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前有陈胜、吴广,后有刘邦、项羽;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披坚执锐、破釜沉舟,楚汉之争,霸王自刎,最终草莽出身的刘邦夺得了天下。
纵观汉高祖刘邦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危机和转变。从寇贼到沛公,再到汉王,最后到高祖,一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历经重重危机险境,却总能化险为夷,即使濒临绝境,亦未曾放弃。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他去世后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场起义直接拉开了反秦起义运动的序幕。这场起义也间接地影响了刘邦的命运。沛县县长受到起义的感召,也有了起兵反秦的念头。于是在萧何和曹参的建议下,派樊哙去召回从亭长落草为寇的刘邦。如果事情顺利发展下去,刘邦大概不会和沛公这个称呼有什么关系。可是刘邦已经答应回来之际,县令临时变卦。百姓在刘邦的劝告下杀死县令,刘邦成功入主沛县,从草寇摇身一变成为沛公。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转变,但很快他就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危机。在刘邦带兵攻打秦国之时,他的根据地丰邑因为雍齿的背叛成为了魏国的归属地。这次的打击,并没有让刘邦走向消沉,反而使他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他投靠了项梁,凭借项梁的力量夺回了丰邑。刘邦自也从孤军奋战到有了项梁集团这个靠山。半年后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决定西征和北伐,项羽受到楚怀王压制,刘邦则在西征期间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206年。刘邦先于项羽进入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正准备入关的项羽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愤怒,他攻破函谷关,准备对刘邦发起总攻。刘邦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危机。刘邦就是刘邦,关键时刻能屈能伸。千钧一发之际,刘邦带领一百骑兵于鸿门向项羽谢罪。并留下与项羽饮酒,酒宴上范增多次意欲除掉刘邦。但项羽一再犹豫不决,加上项伯与张良的帮助,刘邦再次顺利脱险。
鸿门宴算是刘邦和项羽第一次正面交锋,此时的项羽占尽优势,刘邦在他眼中根本不足为患。看上去这只是他们日后漫长斗争的开端,但范增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已经暗示了结局。此后刘邦一步步壮大,而项羽一次次错失良机。
鸿门宴之后,刘邦实现人生第二次飞跃,被项羽封为汉王。志在天下的他怎么可能会安心只做一个汉王,他步步为营,夺关中、入主中原,联诸侯、攻打彭城。若论计谋,项羽比不上刘邦,但论打仗,十个刘邦都比不上一个项羽。刘邦攻打彭城之时,已经联合了五路诸侯,手握五十万大军,却被项羽三万人马打得节节败退,一路退到荥阳。
刘邦的优势急转而下,魏豹叛汉,粮道被断,第三次危机随之而来。于是他不得已提出了议和。由于范增的坚决反对,议和很不顺利。范增成为了刘邦最大的阻碍。要不怎么说刘邦幸运,他无法铲除的障碍,手下总有人能替他完成。在陈平的离间计下,项羽日渐疏远范增。范增一怒之下离开了项羽,不久便归西了。项羽手下再无谋士,败局已经奠定。三年零三个月的交战之后,刘邦终于成功扭转局势。轮到了项羽求和,在项羽已经履行约定之后,刘邦撕毁了协议。又集结了韩信、黥布、彭越三方势力,率领六十万大军与项羽会猎于垓下。这一战,刘邦毫无悬念地赢了,天下再无人可以与之抗衡。至此,刘邦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转变——荣登帝位。
刘邦的这一生,“斩蛇起义灭暴秦,楚汉之争灭项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长剑,开创大汉基业”。从一介草莽,最后登上帝位,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也就只有他和后世的朱元璋。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论军事才能,他比不过韩信、项羽;论政治谋略,他远不及范增、陈平;无论兵力、财力、他都与项羽相距甚远。可是最后他赢了。是因为他有一个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能力——知人善用。上位者,其实并不需要文韬武略,但是他一定要能掌握文韬武略的人。每当刘邦面临困境之时,总有人为他排忧解难:前方屡屡战败,后方总有萧何源源不断的补给,所以刘邦能屡败屡战;侧面战场有名将韩信、有天下第一说客郦食其,轻而易举就收服了其余五个诸侯国;战事焦灼之时,有袁生为他出谋划策,拉长项羽补给线,成功夺回荥阳……即使是在危难之际,也有纪信用自己的命去换刘邦周全。以上种种,可以一窥刘邦得人心的程度。就笼络人心而言,在当时,刘邦可谓无人能及。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刘邦从来就是志在天下的,这样的人,承诺可以背叛、儿女可以抛弃、欲望可以克制,只以成败论英雄,其余一切都不重要。诚然,自古成大事者,往往心狠手辣。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一代帝王。但我个人并不喜欢刘邦,我更欣赏项羽。我始终认为人应该有某些坚守,尽管这种坚守有时候反而是拖累。但坚守本身就是高尚的,所以我欣赏项羽宁为玉碎的决绝。不断有人设想,如果项羽当时渡过乌江,到底有没有机会卷土重来。不过历史残酷的地方就在于此——永远没有如果。项羽其实有过很多次机会,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刘邦能成为皇帝,离不开他每一次的不言放弃。当然,在他自己不放弃的同时,也有他人的帮助。项羽就没有吗?有的,只是他的性格不允许他苟延残喘,自刎于乌江大概是他最好的结局。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人人都渴望那至高无上的权力。陈胜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认为“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以为“大丈夫当如此”。他们前仆后继,一个接一个走上了反抗暴秦统治的道路,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代反抗压迫的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