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冒雨奔。虽然是节日放假,你身在其中,已经完全没有节日的氛围了。
记得以前乡下,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杀鹅,包粽子,忙的不亦乐乎。而且只要到外面去走走,就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过节氛围。
还记得,那时的端午期间会有连续的大到暴雨。等大雨过后,水库的水都涨上来,淹没门前那条泥泞的路。
那时看到这样的涨水是兴奋的,大人们一下不注意,等水退去一点。我们就会拿着一根竹棍趟那条被水淹没的路,当作一种刺激的探险。
这是老家的端午节,外婆家的端午节过节气氛都一样,就是涨水的方式不一样。老家是水库,而在外婆那里,是一条河。河水涨起来,水流的很急,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冲击感。然后就有很多人跑到桥上去观看汹涌的河水。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年,在外婆家门前的那条河水涨的特别大。可能是有人家里被水淹了,河里漂着各种各样的的家具,还有一棵一棵连根拔起的树,当然不是很大的树。
除了各种家具,甚至还有牲畜,有猪,有鸡,有鸭,还有乱七八糟的垃圾。很多只是看看,并不会去捞这些东西。这是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儿时关于端午的记忆。
不知道现在的乡下是否依然?在城市里,是很难感受得到了。每家每户都关着门在家过节。而在外面来来往往的人和车都和平常一样,与节日无关。
城市里的节日是在楼房里的,那种氛围都被门关着,被楼层隔着,出不来,也落不了地。
很多同事,一到过节,就会说一句话,“回乡下过节了。”这让我有一种放心,还好乡下还有节日。但是又有一种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农村被城镇化,节日也被城镇化了。那可能就只剩下记忆了。
以前的乡下,虽然节日也是在家里过的,但是门是开着的,那种氛围是流动着的。从这家流到那家,在每家每户里流动。除了能闻到节日的味道,还能看到节日的味道。
而现在,乡下的每户之间,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一种隔阂,不知道是现代建筑的原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我的观点,认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
人与人之间似乎在寻求一种距离感,或许是安全感。每个人自身都意识到了一种不安全感。这个原因我无法解释,只是我意识到这样一种情绪存在。这是我的意识所意识到的。
我们都在试图用建筑把自己包裹起来。我们的衣服和面具已经不够用了,或者用久了觉得累也有可能。所以在极力掩饰自己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彻底放松的空间。
而对于千辛万苦所得到的这么一个空间,就显得倍加珍惜。关起门来享受彻底与世隔绝的短暂时光。这是无形当中城市人形成的一种习惯。
我不知道这种习惯会走向何方。我只是希望还能看到家家户户在节日里那一幕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