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是我一对一的辅导的学生。跟着我补习英语差不多两个月了。
她说非常喜欢我讲课的方式和内容,很愿意跟着我学。
小同妈说:"我闺女在学习上很懒,在家从来不学习,但是自从跟老师您学习后,一回来就抱着平板学英语,真是辛苦您了老师”。
我谦虚地说:“你客气了,我辛苦是应该的”。
我样的话对老师来说是莫大的认可,谁不爱听。我心里乐得淑女气质荡然无存,但表面上依然保持着老师该有的姿态。
这样的对话结束后,小同妈的话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小同妈一直强调女儿懒。我也时常听到其他的父母这样抱怨孩子,甚至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这种懒惰是不可逆的,从而不再监管孩子学习。
之前有位家长把孩子的懒归结为不够聪明。
但是,我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们真的懒吗?
我观察了几个学生一段时间儿。我发现他们这些在学习上表现出懒惰的孩子,往往都有自己的爱好,对待自己的爱好他们表现的很积极且兴致高昂,一点都不怕麻烦。
小同喜欢画画。寒假除了在我这里上英语课,还要花掉假期的一半时间去学画画。但我从来没听她抱怨过画画累,不想学了之类的。甚至,画画和学英语有冲突时,她总是向我请假(这里表示好心塞)。
另外一位男同学-小城,也是我的学生之一。小城妈说:“小城在家都不学习的,你给他布置的作业他都不写,光知道玩,每每我都得威逼利诱才行”。但我发现小城喜欢围棋,还报了围棋课。他曾经用围棋相关的字眼给自己微信命名。
我特地去百度一下“懒”字的含义。
懒,是因为疲倦了,没劲儿了,所以不愿意做某事。
那么,又出现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对学习懒,对一些其他的爱好却不懒呢?问题在细化一下,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学习英语累,而画画下棋之类的却不累?
我想无非就是兴趣的问题。
他们对英语学习没兴趣,对画画,下棋之类的感兴趣。
感兴趣的东西,你看到它,可以让你怦然心动。
最近,我在看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书中提到要想达到整理之后不会在乱的目的,必须先扔掉不能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留下能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文化课知识是无法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东西,而学习画画和下棋是可以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东西,所以他么会无意识的把学习文化知识抛诸脑后,转而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自己心动的事务上,还不会觉得懈怠。
由此可知,兴趣对孩子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列为家长需得意识到:孩子回家后从不学习,并不是他们懒,而是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
孩子们对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不敢兴趣,如何让他们感兴趣?这个问题,作为家长肯定急切想知道。
但是,我觉得在找解决方法之前,我们最好去好好研究下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
其实,就两方面的原因
1. 学校教育太枯燥。
第一素材问题:素材是内容,是知识的载体。如果素材太过简单,就是低于孩子的正常心智,他肯定感觉枯燥,自然不愿去学习。
我拿英语教材为例:
这是一年级起点的一年级教材,内容就是几句简单的对话,基本就是早上好,下午好,你叫什么名字,我叫david等等。
这样的对话,基本会说话的孩子都会说。可在国内上一年级的孩子基本是6岁左右。你想,让六岁左右的孩子去学习三四岁孩子说的东西,他们怎么可能感兴趣。
这是外研版8年级教材中的一个模块的文章,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对话,第二单元是向语言博士提出的一些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任何没有故事背景的对话,都是空洞无意义的,还不容易记住。第二篇的内容还可以,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画出几个短语,讲讲语法,学生是提不起兴趣学的。
第二老师讲课方式枯燥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教育中,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灌输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讲讲,孩子们记记记,老师还多以讲解语法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无法吸收,学习困难,没有成就感,日子久了,自然对学习生厌。
2. 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的课外阅读量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很少见学生进行英文原版阅读的。英语像语文一样,也是一门语言,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长知识,积累词汇的。只指望学校枯燥无味的教材,就想提高英语成绩,简直是痴人说梦。
孩子成绩不好,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失去兴趣了。